张彻武侠电影中的审美文化内涵(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郑淑玉 发表于:2012-07-18 11:34  点击:
【关健词】张彻武侠电影;民间文化;审美意蕴
三、古典韵 武侠电影作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片,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到六七十年代发展到张彻等人的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其审美意境极具东方神韵。 张彻出生于杭州、在上海长大,接

  三、古典韵
  武侠电影作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片,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到六七十年代发展到张彻等人的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电影类型,其审美意境极具东方神韵。
  张彻出生于杭州、在上海长大,接受的是传统文化教育,长期工作在文化战线的最前沿。张彻酷爱古典文学,武侠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里有许许多多“刺客”“游侠”“勇士”的英雄故事,这为张彻拍摄武侠电影提供了丰富的泉源。同时张彻自己还创作武侠小说。中国最早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就改编自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光是《射雕英雄传》张彻就拍了三部;《独臂刀》(1967)又借鉴了金庸的《神雕侠侣》;《刺马》是根据清朝四大奇案之一,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改编的。
  还有一种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张彻的电影,那就是我们的国粹——京剧。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和连台本戏。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在民国初期,京剧是全国最普通的通俗娱乐。张彻电影中的主角一般都穿白衣,这些“白衣大侠”是受京戏武生造型和传奇小说中的“白袍小将”的影响。另外,张彻电影中英雄的死亡的处理,几乎都是以张彻特有的影像风格,如:手提摄影、跟镜头、变焦、慢镜等手法来完成的,极具京戏武戏中的舞蹈动作的慢镜头,所以白衣鲜血不仅仅是一种视觉震撼,更是一种解读生命的死亡之舞。
  中国传统京戏《界牌关》对张彻有着极大的影响,不仅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甚至有时他还会直接把这出戏搬上电影荧幕。《界牌关》又名《盘肠战》或者《罗通扫北》。故事是:唐太宗征西,秦怀玉挂帅,兵至界牌关,守将苏宝童用火龙金镖打伤秦怀玉。罗通出战,击败苏宝童。苏部西燎大将王伯超出战,罗通被挑出一节肚肠,杀出重围,死在军营中。其子罗章为父报仇,临阵刺死王伯超。这里也许能找出张彻“盘肠大战”情结的渊源。《报仇》(1970)是张彻的名作之一,电影开头就是京剧《界牌关》的罗通盘肠大战,以戏中戏的形式暗示了关玉楼(狄龙)最后被人害死的结局。不仅如此,《界牌关》这出戏还出现在《八道楼子》《过江龙》等影片中。1966年张彻甚至直接把京剧连台本戏(共六本)《文素臣》改编成电影。
  由于香港电影商业文化的限制,张彻武侠电影在创作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制作粗糙,血腥场面的铺排与滥用等多被文化评论界所诟病。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张彻武侠电影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伦理道德的奉持者兼代言人,他在电影中极力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表达传统文化意蕴,建构中国民间文化的特殊审美意蕴,为港台和东南亚华人社会营建了中国民间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 张燕.刀光剑影三英雄:张彻、胡金铨和楚原[J].电影新作,2003(05).
  [2] 迈克.张彻电影中的断袖疑云[J].万象,2003(06).
  [3] 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55.
  [4] 郑淑玉.周星驰电影的香港市民文化心态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0(16).
  [作者简介] 郑淑玉(1970— ),女,河南潢川人,硕士,新乡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艺术档案与影视文化。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