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需指出,无论慈爱还是博大之爱,最终都不能离开自然的引领,自然是慈的灵魂与核心。 三、孔子对于仁的理解 1.阐发仁的几种途径 在《论语》〔6〕当中,孔子对于仁的谈论比比皆是,大致分为几种阐述模式或途径:直
还需指出,无论慈爱还是博大之爱,最终都不能离开“自然”的引领,自然是“慈”的灵魂与核心。
三、孔子对于“仁”的理解
1.阐发“仁”的几种途径
在《论语》〔6〕当中,孔子对于“仁”的谈论比比皆是,大致分为几种阐述模式或途径:直接的原则性的判断、对于“仁”的概括以及回答弟子和他人的疑惑。第一种模式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第十七)从反面进行判断指出了仁的特点;第二种模式是孔子对于人的一般性的概括,论断的色彩不是很浓,所以归为一类,比如“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第四)第三种模式也很多,孔子对于不同的弟子对于“仁”的追问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在《论语·颜渊十二》出现的比较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回答比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十二)这一句点出了孔子“仁”的学说的一个要点即是礼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终极诉求。
2.孔子“仁”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仁”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维度:第一是血缘亲情之仁,这是孔子“仁”的理念的根基,进一步说孔子要求重建的礼乐制度的一个核心前提即是宗法血缘关系,要求父慈子孝和兄弟孝悌,三纲五常则是这一理念的发展,仁爱先爱的就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族;第二是推己及人之仁,不仅要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还要以仁爱之心来对待血缘关系以外的人,不过这种爱不是无差等的博爱而是差等之爱,因为有了血缘和宗法关系的维系,对所爱之人就进行了划分;第三种维度是人格修养之仁,也是行仁和为仁的内在因素,孔子之“仁”本身要求的就是内在自觉和自发的实践仁的原则,要“为仁由己”,时时刻刻不能离开“仁”,不能放弃对于“仁”的追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对于如何追求仁以及如何实践仁,孔子也作出了详细的论述。追求仁和实践仁的一个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克己简单地说就是约束自己以符合礼制的要求,克己是上述三种维度的交融,不仅是克服自身的缺点进而约束自己,积极的方面还是要加强人格修养从他律变为自律,“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将外在的礼制内化为“仁义”,不光是克制还要积极进取。此外,行仁还有一条重要的指导思想,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要求仁者不但不能把己所不欲的强施于人,而且也不能把己之所欲强施于人,在这一点上和老子的“任自然”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对于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始终不能脱离孔子的思想体系这一大背景,“克己复礼为仁”即旗帜鲜明的亮出的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孔子对于“仁”的追求和阐释都是在“复礼”这一最高理想的统摄之下的,不管个人修养也好,家国天下也罢,都应当遵循礼乐制度,尽管“礼”可以内化为“仁”,“仁”也可以外铄为“礼”,但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是始于“仁”而立于“礼”的。
分析了老子的“慈”的理念和孔子的“仁”的学说的异同之后,不难发现,老子和孔子虽属于不同的思想派别,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甚至有时候是相反的。不过有一点是很值得注意很思考的,就是老子和孔子无论差异和取向有多么的差异,他们所立足的思想文化土壤以及从中所吸收的营养是大同小异。就如冯友兰先生所论述的那样“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7〕我觉得甚至是“同一轴杆的两极虽是不同的两极但绝不是绝对对立的两极,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两极”。老子和孔子面对的问题进而和关注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陈至立,等.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李恩江.文白对照说文解字〔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3〕 〔4〕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应书馆,2003.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冯延臣〕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