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的成因分析(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李明 董睿 发表于:2011-01-20 13:52  点击:
【关健词】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奠基性、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等独特特点。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奠基性、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等独特特点。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灵,塑造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1、家庭重智轻德倾向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部分家长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智力,高度重视子女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学历高,工作好,实现自己愿望。为了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以便顺利地考上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取得更理想的学历文凭,家长可以不惜一切人力和物力,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好是实的,关系到今后的前途。而品德好是虚的,抓不抓两可。只重视孩子知识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却忽视道德人格的培养。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指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和潜能的全方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家庭重智轻德的倾向,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
  2、一些家长自身道德人格缺陷
  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大学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家长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影响早、时间长、影响深的特点,在青年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生活态度消极、意志薄弱、道德品质低下的家长,是很难对其子女道德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
  一些父母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方面,不认同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导致个别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有的父母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在家庭日常谈话最多、最关心的是:关系、送礼、金钱。致使有些大学生毫不隐晦地说:我最喜欢的是钱,最羡慕吃得好、穿得好,能走后门。一些父母的不良影响,使有的大学生常常表现为缺乏内省自讼的精神,甚至无视社会公德。如有些大学生衣着讲究,但不注意公共卫生;有的大学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等等。
  
  三、学校因素
  1、重智育轻道德
  有个哲人说,真正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职业训练更为重要。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传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从学校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重智育、轻德育”的心理趋势,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个体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即每一个人自身所蕴含的全部发展可能性和潜能的全方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虽然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都讲全方面发展且重视德育,但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德育的地位并不高,特别是在高考分数面前,道德修养无足轻重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主体思路上,也一直强调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对大学生过分强调传授专业知识,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在重智育轻道德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培养的大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不断淡化,甚至是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私利。部分大学生成了所谓:有智商没有智慧、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目标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的人。
  2、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
  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被动的接收者,普遍采用理论的灌输,相当一部分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要求和指令,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不管教育活动的效果,只管完成教育任务。空洞的理论说教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不可忽视的缺陷:既难以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性的发展。以培养“德行”为主要目的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很少,而且往往是以群体的形式安排的,因此,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愿望很难被照顾到。课堂教学过分地拘泥于对学生的教化,忽视大学生个体的道德人格尊严,不能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所在,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更无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和进取精神,缺乏关心国家、认同社会、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的热情。
  总而言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源于其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其中既有社会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有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既有学校道德教育欠缺的影响,也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者们要很好地反思,才能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共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努力。
  
  [参考文献]
  [1]夏金元.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J].教育探索,2006,(7),P105.
  [2]杨文华.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挑战[J]. 教育学术月刊,2009,(10),P49-50.
  [3]唐海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6),P9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