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疑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他们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近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如今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把儿童的目光引到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甲生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乙生说:星期六。我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丙生说:我发现小蚂蚁都出来了。柳树上长出许多小嫩芽。
……
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心灵深处产生了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如果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产生这样一个结论—— 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理解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堂上的认识。有时学生在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