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西欧主要的工业区域(以及稍晚些时候的北美洲)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但是它的竞争及其分化特性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问题,整个社会形成压迫性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进程中,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生产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两级化的空间形态,即工业城市内部的空间分裂和一定区域内的城乡分裂;又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不同劳动生产力的地理空间,即发达国家与不发达(undevelopment)国家,生产出相互分裂的空间形态,即发达国家和欠发达(underdevelopment)国家在空间上的分裂形成流动的、中心一边缘的结构主义空间体系。这种空间分裂在本质上是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间向度的外在表现,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真实的空间存在方式和空间存在形态,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空间化表达。唯有深入研究工业城市内部的空间分裂、区域内部的城乡分裂、全球分裂三个层次的空间分裂,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特征,才能逐步扭转以往人们对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片面的历史认识。
一、工业城市内部的空间分裂
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分裂工业城市空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之后,欧洲工业城市中市民社会的力量扫除了封建专制障碍,表现私人生活差别的社会等级与专制的政治等级明确区分开来,市民社会开始独立自主地建造自己的空间载体,并在空间资本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地位。围绕工业资本的增殖运动,市民社会和工业城市互动生成:工业城市成为市民社会的无机躯体,市民社会成为工业城市内在的灵魂。由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各成员对物质追求的无节制性和异质性必定把自身特殊利益置于他者之上,从而引发各成员间激烈的利益冲突与对抗。作为市民社会成员表达特殊利益的一种形式,空间的生产不可避免地体现出利益对抗性。因此,作为空间生产结果形态的工业城市成为个人和私利的战场,成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成为特殊利益之间激烈对抗的战场。伴随着这种对抗,工业城市界划出资本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空间边界,在边界的这一边是资本占居的中心地带、耀眼地带;在边界的另一边是贫困占居的边缘地带、阴暗地带。“工人住宅区散布在全城隐蔽的地方,躲藏在富丽堂皇的贵族区、繁荣的商业区的背后,彷佛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知道,零售商因其所经营的商业的性质就必须住在繁华的大街上;这种街上好的房子总比坏的房子多,这一带地价也比偏僻的地方高。但是我毕竟还没有看到过一个地方像曼彻斯特这样有系统地把工人阶级排斥在大街以外,这样费尽心机地把一切可能刺激资产阶级眼睛和神经的东西掩盖起来。”工业城市中,资本流向哪里,哪里就繁荣;资本疏远哪里,哪里就贫困;资本在哪里最集中,哪里就最繁荣;资本在哪里最缺乏,哪里的矛盾和冲突就最激烈。利益对抗导致工业城市在形态上走向两级化:资本眷顾的空间和资本抛弃的空间,前者表征着少数资本家的财富的积累,后者表征着广大工人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空间化表达。
二、城乡分裂
机器大工业造就的城市凭借强大的劳动生产力建立了对乡村的霸权,把一部分人变成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成乡村动物,乡村从属于城市。从此,主导人类活动的乡村生产形式和交往形式让位于工业城市的生产形式和交往形式。城市人一改自然看护者的身份,凭借启蒙理性,跃居自然的主宰,以自身.的样态改造乡村、消灭乡村。植根于乡村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失去了现实性,但是它们总是要凭借各种因素,对抗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这种对抗表现为贯穿现代化进程始终的城乡分裂和对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市发展史的论述表明大工业城市由于逐渐地脱离了乡村并最后使得乡村破产,成为高级历史的进程与意义所一般地依从的决定性的形式,否则我们就不能理解资本城市化、资本全球化的历史。
城乡分裂问题是资本城市化、资本全球化过程中逐渐凸出、放大的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最初的人迫于生活资料的满足进行狩猎和游牧,不受地点或家庭的奴役,警惕地驱除某些敌对的自然的因素。而最初的农业生产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挖土和耕地不是像动物一样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而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创造生活资料。从此,人类带着逐渐深厚的土地情结变成了农民。敌对的自然变成了朋友;土地变成了家园。哪儿好,哪儿就是家。随着乡村之间及其内部交往的累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农村生活利益的汇合点形成市场,形成市镇(如果不考虑宗教、安全等影响因素),最终形成古典城市。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从中世纪开始的。“在中世纪,有一些城市不是从先前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这种城市以“自由”、“公共性”为基本特征,逃亡的农奴除了能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物质财富。他们为了消费生活资料,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种“农奴”的大量涌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使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第一次成为可能,新兴城市随之兴起。商人阶级逐步形成并活跃在流通领域,他们的出现使新兴的商业城市成为一个区域或民族最繁荣的场所。以商业资本运动为主导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酝酿着自由的城市与封建的乡村之间的分裂。大工业一旦代替工场手工业,城乡分裂就成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个焦点。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表征着资本和地产的分离,标志着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标志着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
城乡分裂是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基础,也是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方式。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促使乡村的前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产,建立乡村稳固的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加速城乡分裂、加剧城乡对立,为自身的存在提供力量源泉。第一,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城乡空间分裂为形式逐步向广大乡村渗透。农业生产活动以获得农产品的交换价值为目的,以适应城市生产需要和消费需要为指向,分散的生产经营逐步向集中的企业化经营转变。城
市工业资本逐步主导了乡村的生产形式和交往形式。第二,制造业资本增殖运动的顺利实现建立在城市边缘的乡村土地储备、乡村的剩余劳动力(有时甚至是非剩余劳动力)充当“产业后备军”、廉价原料充当不变资本、乡村农产品的大量剩余为城市人口积聚提供充足的食物、乡村充当城市工业制成品消费市场的基础之上。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