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视角的批判性媒介模型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吴颢 发表于:2010-11-08 09:16  点击:
【关健词】批判;批判理论;批判性媒介
“批判”既是一种研究视角也是一种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坚持主观和客观、行动者和结构的互动分析,这种分析视角使得传统媒介批判理论中的文化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歧得到弥合。在新的理论视角之下,媒介批判理论应当使媒介具备批判并建构社会的力量,因而

批判理论的多元化发展方式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一种混乱局面。例如,使用批判理论进行媒介研究时,往往将几种不同流派混用,甚至将“批判”本身当作了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试图从“批判”一词的类型学划分人手,通过重新梳理媒介批判理论中纷繁复杂的学术流派,并经过理论的创新和方法的改进,进而构建成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以便为进一步开展批判性媒介研究提供一个资以借用的平台。
  
  一、马克思主义的“枇判”和媒介批判理论
  
  (一)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学术界对于批判理论的理解和划分有着不同的观点,按照Hoy的观点,批判理论更是被划分为11种不同的流派。这些不同理论导向的批判理论本身往往秉持着彼此对立的方法论立场和理论假设上的差异,因此,“批判”这个词在不同研究范式和理论中是如何被运用的成为一个需要被澄清的关键问题。
  实证主义的“批判”意味着对波普尔理论的继承。阿多诺认为,波普尔实证主义的批判关注的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认知。因此,实证主义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有着根本的差别:在本体论上体现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异;在认识论上则表现为逻辑实证批判和社会现实批判的不同取向;在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预假设差别。
  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往往在研究中被人们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混为一团。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批判理论类型本身的多元化,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批判”的,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不过是这些批判理论的一种。二是后现代主义批判主要利用的是解构文本的方式,这就使得在方法论上与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著作进行的文本分析取得了一致性。
  但是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被局限在单一的视角之中,而无法将它们放回到社会的整体语境中加以审视。这种研究的破碎性不仅导致他们远离经济学的观察视角,而且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社会理论中“连续性”这一关键要素。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在“连续性”和“动态”这两个问题上,和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辩证”思考和整体社会语境分析有了本质的差异。
  当代社会中,经济利益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生产中都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所以资本在其中的作用和运作是分析的重要切入点,笔者认为采用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是更加合适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中本体论一认识论一价值论的三维体系是构建整个理论的基础,笔者亦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但重点放在了方法研究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批判分析所应遵循的原则?
  1.从矛盾分析到系统动力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任何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源分配和社会斗争。矛盾乃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根源。对社会的“矛盾”研究,使得人们对于社会结构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强调的稳态假设已被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所放弃,“矛盾”自身的动态和“矛盾”对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使得动态分析被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之中。对社会整体语境的关注和动态分析的结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能动唯物主义基础,也使得系统动力学和马克思批判理论获得了逻辑上的一致性。因此,动力学分析方法是建构理想的批判性媒介的方法论基础。
  2.批判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既反对经验主义倾向的归因研究,又反对单一维度的分析逻辑。其理由在于:一、现象并非由线性的因素决定或者只受线性因素影响,而是处在冲突、开放、动态的状态中。这种非稳态的存在,使得各种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被卷入其中,不确定性也由此而成为社会系统的基本属性,因此,社会研究需要遵循复杂性研究的范式。二、对社会事实的认知建构基础不是机遇或者风险的要素,正面或者负面要素的冲突以及同构的影响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而这种理解还需要整合到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方才完备。所以,“批判”的法则是强调复杂动态的思考与对现实可能性的悲观和乐观的双重性分析,而在分析的路径上则关注社会行动者和社会结构的互动。
  3.自我否定和自适应。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视角中,批判学者们拒绝承认现存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合理性,或者说他们对此并不关心。他们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批判学者们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后指出,社会中那些所谓不可变的(观念上)的东西恰恰和社会发展潜在可选择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对自身存在的否定性矛盾是不可能用自动发展或者自动适应来解释的,而只能依赖于系统内部的自我选择性发展的实践力量来产生超越,建构新的外部形态。
  因此,动用批判理论进行研究总是强调一种双层次的互动,即主观和客观、行动者和结构的互动,并通过互动的分析,找出作为事实存在的矛盾和差异,但这种分析必须在动态过程中完成。由于双重体系的存在,使用十字象限分析无疑是诱人的,却也是大多数研究者容易犯的错误,而这恰恰是批判理论分析应当警惕的,同时也是本文力图构建批判性媒介分析框架的动因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导向的媒介批判理论
  进入20世纪之后,批判分析被广泛应用到了媒介、传播和文化研究领域,并因为商业性媒介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而成为了一种媒介理论的特质。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提供了合适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来描述和解释媒介和传播的研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鲍德里亚和麦克卢汉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提供好的分析概念(排除了文化和媒介)和分析手段(单一的经济决定论)作为媒介批判的基础,但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则试图通过考察媒介的经济功能来延续马克思主义批判在媒介分析中的应用。麦克切斯尼将批判传播理论划分为两种导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文化批判。前者又被称为客观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如加汉姆强调考察媒介的经济功能,谢勒等人则关注媒介在意识形态再生产和扩散渠道上的角色。后者又被称作主观导向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研究,主要关注媒介与文化如何进行生产、再生产、消费和传播。这两种导向(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