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高职学生思政学习现状的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轻视思政课学习。从每年的招生来看,选择上职业学校的这一部分学生主要就是为了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他们认为学不学思政课无所谓,再加上高中时思政基础比较薄弱就更没有兴趣学了;在他们看来学思政课是考大学的事,上职业学校只要把专业技术学好就够了,殊不知每门课程之间都是相通的。我们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但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和深造提供契机。
(二)受以往自身学习状况的影响,思政基础太薄弱,学生对思政学习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很多一部分学生高中时思政基础就太薄弱,(一些高中学校为了升学率,忽视思政课的教学,理科学生根本就不开思政课)甚至大面积空白,以致现在听不懂思政课,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睡觉、思想开小差、看其他书籍等等。
(三)高职学生思政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与高等院校学生很不相同。大部分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为进一步学习思政打下基础,也就是说,他们是为高考和今后深造服务的。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学生对待自己的思政学习有一种义务感、紧迫感、责任感。他们的思政学习相对而言就会有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则不同,他们不是为今后的学习而学习的,完全是冲着一个饭碗而来的,对思政的学习是以是否对这个饭碗有用衡量的。
二、解决思政课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教育理念。要加强对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宣传教育,使他们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塑造教育观”转变到“引导生成教育观”。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政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而且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等,即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加大培训监管力度,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思政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是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也是学生的需要决定的。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并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同时教师还必须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心,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凸显高职高专特点,创新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必须凸显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把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将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并且结合实践,探索引领学生就业的新思路、新途径。这样,就会使思政课教育的导向价值和动力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以更好地展现出理论学习的魅力。
(四)深入学生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高职高专学生处在传统与现代相遇、新生与陈旧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变革时代,他们的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实际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不能上课出现在讲台上,课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保持与学生交流信息渠道的畅通,要主动将有关联系方式告知学生,开展网上留言,课间交流,作业交流等,进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五)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教学效果。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根据思政课的教学任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投身社会现实中,把课堂学到的基本理论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消化、升华,同时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研讨,它能起到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可能替代的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吃透教材,理顺教学的整体思路,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变“阐述”为“阐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丰富讲课内容,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深入学生实际,把握学生的脉搏,创新教学方法,全面驾驭课堂,加强实践环节,提倡双向互动交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达到“入座”、“入耳”、“人脑”的目的,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静.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对策[J].岱宗学刊,2005,(4).
[2]张思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1).
[3]陈继红.高校“两课”教学的实践性思维刍议[J].江苏高教,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