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到东方来发展,列宁功高盖世。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大致有组织和主义方面。在这个主义—组织—运动“三位一体”之中,马克思主要解决的是主义问题,至于组织问题与运动问题却限于诸多主客观原因而始终未能解决。列宁在马克思开创的思想基础上,不仅解决了主义问题,更解决了组织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组织与运动的联结问题。列宁不仅把马克思一再声称仅仅局限于西欧发达国家的历史框架(唯物史观)做成了关于人类发展一般道路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强调这种普遍性的历史哲学必须永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就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一种特殊品质:既含普遍真理又具有特殊经验。列宁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这番改造,是革命形势使然。其“帝国主义论”不仅解释了何以马克思曾经寄予厚望的西欧无产阶级革命暂时不可能发生,而且阐明了俄国革命的现实可能性。列宁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对完善马克思主义有非常的大的作用,对我国的发展和变革也提供了不少的借鉴之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随后为了更好的建设苏俄的经济和社会,列宁又开始了所谓的“文化革命”。
列宁的“文化革命”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列宁的“文化革命”是在苏俄初期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案。当时的苏俄的相关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存在着很多的相似性,是社会主义不同的阶段对文化建设的不同的要求的反映,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它们的任务的不同的表现。在科学技术日渐发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很大的考验,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出发达的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列宁“文化革命”观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分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启示。
第一、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何为科教兴国呢?“科教兴国,是指全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
第二、提倡把文化带下乡。文化下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送去了生产致富的新想法,新本领,新技术,更为广大农村送去了文明,从而加快了城乡多方面的交流。用什么样的东西以什么方式占领农村文化领域,这是关系到农民每个人和整个农村的大事,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进度。促进城乡的交流和利益的互补,文化相对先进地区在文化相对落后地区开辟农村文化市场这样不仅给农村、农民带去了文明,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对外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本地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快速发展。
第三、要恰当的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使他们相依相存相互协调。列宁的“文化革命”是在苏俄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是和当时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相一致的。他为苏联社会主义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和指导。然而,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因此,我们不得不加强思想和文化的导向,教育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健康快速的发展。
列宁在党、民主集中制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对列宁来说,处于一个有利革命形势下的工人,应尽一切能力去夺取政权;并且他们应该将这个行动作为一种手段,去巩固邻国和整个世界规模的革命力量;还应该常常将自己作为世界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支纵队。这支纵队就是当。我们国家在党的建设方面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大党,人口纵多,难免会有一些腐败分子进来浑水摸鱼。所以我们党在设置门槛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限制。必须充分的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要严把进门关。加强党内的学习,提高每一个党员的素质,把我国的党建设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效率的党,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在另一方面的就是民主集中制,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由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组成的,主要体现在党是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既要实行民主制又要实行集中式,要求把他们二者结合起来。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世界政治组织体制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这个大家里的每个小家中,政治制度都是一家之主,组织制度都是为它服务的。对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来说,民主制为主,集中制为从,集中制是为民主制服务的,集中制是手段民主制是目的。党内制度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之上的理论,不单是意味着多数派的领导、少数派在行动上执行多数派的决定,并且也意味着党员有在党内进行充分民主讨论的权利、组织派别的权利、向党代表大会提出集体政纲的权利、享有在代表大会中与领导层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权利、取得组织内政治分歧全部或部份资料的权利等等。 列宁在这方面的成就至今对我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领导人在设置适合我们国情的制度时不得不好好的研读和借鉴这方面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M].中文第二版第4卷
[2]列宁论教育[M].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M].1997年10月第二版第二卷
[4]新华文摘[J].2001年第2期
[5]中国社会科学报[J].
作者简介:[1]安倩(1990—),女,汉族,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管理;
[2]欧阳元(1989—),男,汉族,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公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