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湘西口头传统与校园文化民族特色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欧艳君 欧进 发表于:2013-10-21 18:57  点击:
【关健词】湘西 口头传统 校园文化
摘要:湘西口头传统蕴含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礼仪、文化、艺术等资源,具有传承、教育、旅游、文化、本土等意义特点,湘西口头传统依托湘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可以形成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形成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行为方式,形成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道德规范,形成湘西中小学校校园特色文化。

      校园文化就是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的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的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1市7县,即,吉首(市)、泸溪、凤凰、保靖、古丈、永顺、龙山、花垣。是三苗部落文化、楚巫文化和北方中土文化融合汇集之地。位于湘西腹地的中小学校享有得天独厚的土家族、苗族口头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依托湘西校园文化的口头传统,可以实现口头传统挖掘、保护、利用和构建校园民族特色文化双赢。
  一.湘西口头传统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口头传统指人们口头交流的一切文化艺术形式。湘西口头传统是指湘西相传的世代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等。这些口头传统呈现本土流传千年的真、善、美的审美情趣和劳动光荣、勤俭节约、民族团结、礼让宽容等高尚美德,将湘西口头传统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传承意义。湘西被誉为“神秘湘西”,少数民族传统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苗族无文字,特别是通俗文化的广泛传播,年轻一代更容易吸收和利用,民间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被关注,熟悉了解口头传统艺术的老人越来越少,许多优秀民间的口头传统流失严重,总体处在萎缩状态。口头传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而利用校园文化这个平台,是很有效的方法,对保护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开发、利用湘西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2.教育意义。口头传统进校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年轻一代受到生动的民族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审美鉴赏情趣,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3.文化意义。可以保持口头传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民族性,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凝聚人脉,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体现湘西州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4.可以激活地方旅游文化,利用口头传统资源这一特色文化搞活地方经济。
  5.体现本土特色的特点:一是湘西口头传统体现湘西州少数民族特色,这一特色也是地方特色;二是口头传统艺术特色,在口头传统艺术流失严重的情况下,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更有特色了;三是做好这方面工作更能体现校园的特色文化。
  二.湘西学校校园文化民族特色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大部分是苗族、土家族学生,他们会说苗语、土家语,经常参加土家族、苗族的婚嫁、节庆活动,从小受到苗族、土家族民俗文化熏陶,他们有一种对本民族文化与生俱来的情感,这为将湘西口头传统与校园文化结合创造先期条件,从而形成湘西中小学校有其比较鲜明的校园文化民族特色即:
  (一)可以形成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1]。
  按照这一定义,可将价值取向归纳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行为态度,即愉悦、自尊、负责、顺从、独立;二是行为指引,即成就感、家庭安全、幸福、真正友谊;三是行为调节,即有逻辑性、谦恭、诚实、清洁、原谅、助人、乐观、心胸开阔、内心和谐、智慧、平等、节俭、有想象力。湘西本土口头传统中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表现出了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和满足人们心灵和精神需要的审美教育;以及苗族民间传统蕴含的苗族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热爱劳动、机智勇敢、助人为乐、真诚待人、执著追求、忠贞不渝的美好品德,这些美好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民众,也成就了沈从文、熊希龄、黄永玉、宋祖英等优秀的政治、文化名人。依托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平台:即,通过校园视听媒体、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兴趣小组、文学艺术活动等形式在中小学校传播湘西口头传统精华,使之内化为师生自觉行为的核心内容,形成师生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这构成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形成湘西中小学校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
  (二)可以形成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行为方式
  教育心理学认为行为方式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2]
  湘西中小学校学生大部分为土家族、苗族学生,他们内心有强烈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例如:苗族机智人物谎江山的故事从小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田,成就了孩子们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规律,语文课,可将湘西歌谣、民间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开发——融合——创新”三位一体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首先组织学生到家庭、社区、村寨、旅游景点收集相关资料形成文本,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歌谣、民间传说的内容加以引导;其次,将收集的资料在语文课堂中利用,结合课文表达交流、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课堂教学形式,用歌谣、故事总结课文内容、主题等;最后学生即兴创作歌谣。艺术课,教师可将苗歌、土家山歌、土家族打溜子等口头艺术资源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歌舞形式展现。历史课教师可将清朝乾嘉苗民起义民族英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体育课教师可将苗族花鼓融入课堂,教师通过口传身授强健学生体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些显性课程学习实现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踊跃,能够即兴创作、出口成诗,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呈现活跃、严肃、快乐、满足氛围,学生获得课堂知识学习最大满足感。教师在筛选、转换、组织、实施、评价、授课过程中由教学型发展为教研型。二者结合可以走出一条湘西中小学校师生所认同的有湘西人文特色的教学路子,打造湘西特色的教师队伍充分显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教育的魅力。同时促进湘西优秀口头传统文化保护、传播、挖掘和发展,使之代代相传。

    (三)可以形成师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道德规范
  坚持德育为先,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爱护环境,遵纪守法。教师也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从关爱学生、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等方面来要求自己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也是教育的要求。在湘西民族地区学校如何实现这一道德规范?一是利用苗族民间传统蕴含的苗族人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热爱劳动、机智勇敢、助人为乐、真诚待人、执着追求、忠贞不渝的美好品德对中小学生形成十分美好的道德品质的德育作用[3],通过组织故事会、听讲座、树典型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利用少数民族学生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界的审美感受,分析苗族民间故事中尊老爱幼、勤劳勇敢,惩恶扬善的美好品德,满足他们的心灵和精神及审美需要,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情感上产生认同,行动上有所取舍,懂得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实现对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和团结协作教育。三是在纯苗区可利用苗歌即兴编词的创作特点将师生道德规范用苗语编成苗歌歌词作为校歌,要求全体师生每周升旗时合唱,学校大型活动集体大合唱。在合唱的过程中,强化道德理念,从而使师生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也可美化、净化师生心灵,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同时形成湘西中小学校校园特色文化,提高校园知名度,打造学校品牌。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