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大力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同时,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出现了新的矛盾,给政治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诸如:大变革的社会现实与现行教材之间存在着“时差”;正面教育与学生所受的社会负面影响之间存在着“反差”等等。如何接受挑战,化解矛盾呢?
一、着力调整、充实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来看,“空”是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发的问题,首先,相当一些内容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其次,知识性不强,信息量不足,课本中充斥着许多宣传口号式的空话,套话和可有可无的实例,所以,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真材实料的学科,仅仅是一种教育人,劝诫人的工具,学了没有用,学不学无所谓,只是为了升学考试而不得不听。不得不背。
在错综复杂,变化迅速的今天,学生成长发展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和语言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大量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技术,而且需要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思想政治课是传授社会科学知识,培养社会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一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各中固然要以大纲、教材为主要依据,但又不能被大纲和教材所束缚,应以大纲为纲要,以课本为基础,并不怕必要的调整和补充,教学过程中必须大胆一些,洒脱一些,根据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培养人才的目标,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性,针对性。教师应通过教学给学生—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些实际的思想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赢得学生欢迎。因此,政治教师应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和充实。
二、敢于涉及、剖析社会的阴暗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但如果简单、片面、主观地强调社会光明面,淡化甚至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当学生接触复杂的社会时,学生的价值观念必然产生裂痕,带来困惑,进而产生对政治课的怀疑,所以,我们必须敢于在一定范围内涉及、剖析社会的阴暗面。
首先,应当从理论上让学生了解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充满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社会中有黑暗面、有丑恶现象是正常的,关键要分清哪个是主流,哪个是支流。
最后,应该从积极的人生观方面引导学生,讲清国家干部、党员中的腐败分子,讲清社会其他成员中的违法犯罪分子等,这些都是腐蚀社会机体的蛀虫。应教育新时期青年把与这些社会蛀虫作长期斗争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三、转变教学观念受升学竞争激烈等因素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以升学考试为驱动力,围绕升学考试实施教学过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对不考的内容马虎应付,对要考的内容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因此,要深化改革,要转变教学观念,应切实将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来安排教学内容。搞活课堂教学。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面对严峻的挑战做出相应对策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那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1、突出目标性原则,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目标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学中给学生定出长远目标的近期目标,并要求学生为之而奋斗,长远目标是人们创新的根本动力,是激发人们为断探索以及不断创造的强大力量,近期目标能激发人们进行冲刺性的创新活动,极大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因此,确立正确的目标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
2、突出兴趣原则,增强学生创新的引力。
兴趣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强烈而高尚的兴趣,往往会使人在创造性活动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醉乃至废寝忘食的状态。一个人的创造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突出个性原则,选准学生创新的基础
突出个性就是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适时加以点拨,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给予学生创新的自由空间,变潜在的创造力为现实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协调发展。
4、突出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关键所在,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着力营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氛围,教师要以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培养他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促使其创新品质的形成。
总之,立足素质教育就要敢于迎接新课改教学带来的严峻挑战,认真地开展思想品德育,坚持知识,能力,情感三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实现政治课的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