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舞蹈的定义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它是竞技体育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的舞蹈,是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双人或集体配合,它内涵丰富,融入艺术、体育、音乐、舞蹈、服饰于一体,涉及范围广,包括舞蹈学、音乐学、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力学、美学、服饰学和运动训练学等,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的典范。体育舞蹈共分为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舞曲、舞步及风格。
二、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世纪30年代,交谊舞率先进入了我国上海市,此后,交谊舞在天津、广州等大城市逐渐普及开来。1984年以后,英国、丹麦、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及优秀选手纷纷受邀来我国表演、讲学、交流,促使国标舞由北京、广州崛起并迅速向全国推广。1991年成立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开设了体育舞蹈的专选课程。2000年,在宁波举行的全国体育大会上,体育舞蹈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2002年,在上海正式举办了亚洲体育舞蹈锦标赛。2003年,亚太体育舞蹈锦标赛在中国无锡举办。2004年11月,世界青年国际标准交际舞锦标赛暨中国上海体育舞蹈公开赛在中国上海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正式举办世界性的锦标赛事。至今,中国已约有3000多万体育舞蹈爱好者,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世界体育舞蹈大国。
三、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舞蹈以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个项目有音乐的享受也有动态美的展示,每个人都想追求美的享受和形体的美观,因此各年龄层次都有体育舞蹈的爱好者。随着体育舞蹈的蓬勃发展,其中所包含的一些问题也日益体现,例如大中小城市体育舞蹈水平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差距较大,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目前很多专业院校,培训俱乐部性别人数差距较大,女生人数过多,男生较少,甚至清一色女生,很多优秀的女选手因为找不到舞伴,无法进一步发展提升专业水平,有的甚至因此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喜爱的体育舞蹈。而正是由于男女选手比例严重失调导致男选手成为专业院校中的“香饽饽”。
四、体育舞蹈男女生比例失调的原因
(一)从性别差异,心理特点来看:
女生较男生更加热爱体育舞蹈,体育舞蹈能塑造形体,提升气质。男生则较爱其他运动项目,本身报名学习舞蹈的人数就不多,再加上男生较或活泼好动,爱玩游戏,自觉性较女生差,中途放弃学舞的人数较女生多。
(二)从传统观念来看:
大部分上一代的家庭教育环境同舞蹈的联系较少,所以对舞蹈这个行业了解甚少,很多家长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男孩子总是跳舞会变成“娘娘腔”而不愿意送孩子去学跳舞。男孩子应该做一些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说跆拳道、武术、空手道都是目前较为火热的男孩子报名较多的项目。另外,一些家长认为体育舞蹈的动作过于亲密,有失礼仪。
(三)从社会因素来看:
大部分男生及家长认为体育舞蹈从事者在大众眼中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而男人又需要独挡一面。男生较女生的社会压力大,即使有些从小练习体育舞蹈,但是因为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转向其他工作。另外,目前各个地方的以教小朋友为重心的学校和培训班都偏向于招女老师而非男老师,所以女生学舞蹈较男生来说更容易找到工作。
(四)从消费导向上看:
体育舞蹈是一项比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无论是装备,上大小课的费用,比赛的费用,以及比赛过程中的差旅费都需要个人担负,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并且以现在中国的国情来看,男生在长大后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如果投入较多的资金去学习,日后未必能够有所回收,所以这也是男生不选择体育舞蹈的一个原因。
五、解决男女生比例失调问题的方案
(一)加强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
转变旧观念,普及推广体育舞蹈,在学校或者社区开展体育舞蹈表演或者比赛,多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长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体育舞蹈,了解练习体育舞蹈所带来的益处,鼓励其带着孩子去参加体验课。
(二)注意培养男生学体育舞蹈的兴趣,给予男教师工作机会。
建议各个培训中心能够给予男老师教课的机会,不要直接回绝男老师,男老师一样可以带出很好的学生。另外教师在上课时给予男生较多的关注,安排好上课内容,上课形式活泼多样,注意培养男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
(三)适当下调比赛费用,推行奖励机制。
建议组织比赛的机构下调比赛的费用,减小学舞者的负担,或者实行奖励机制,给予参赛者一定的奖励,提高参与者的热情。同时引导家长的消费观,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发现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男女比例失调。通过调查发现男女性别差异、中国传统理念、社会因素,消费观念是影响体育舞蹈男女生比例差异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童昭刚,雷咏时.体育舞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月第一版).
[2] 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