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比较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张立峰 发表于:2011-05-18 15:15  点击:
【关健词】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 土地 公有制 rural economi
农村经济的建设自建国以来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农村经济发展好了,对工业建设有很多帮助,同时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对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情况,我们需要分析,需要寻找出他们的差异之处,总结好经验,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全

作者简介:张立峰(1987.08-),男,汉族,山东安丘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马克思哲学学说史方向。
  
  对于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农村经济,它们拥有的特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不过总体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发展,为了老百姓们的衣食住行得以改善。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建设有成绩也有不足,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不过对于任何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思路来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来进行分析。
  一、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回顾
  1949年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忘记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立了,我们的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不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我们的人民自此拥有自己的生活,获得了自由。并且随着之后的土地改革,我们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进行耕作劳动,获得自己生活必需品。1951年的土地改革,对于广大中国人来说尤为及时,它让广大的劳动人民获得了解决生活必需物品的土地,毕竟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就是生存的靠山,就是他们能生活下去的希望。农民有了土地以后,农业水平比过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土地改革对于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1953年,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1】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农业、工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走集体化、互助合作的道路,在当时刚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们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生产中去,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过这条道路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农村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道路,但是后来的农村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于过去战乱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不过对于那时的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只能用当时的眼光来看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解决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础之上的。对土地的改革,对农业的改造使得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1978年,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改革,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经济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对农村进行各方面的改革,使得农村经济获得很好的发展,它同时带动了工业、商业、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政府职能的改革。90年代前半期,农村经济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农业经营模式,农产品出口,以及粮食生产。90年代后半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正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千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也说明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给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1)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的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同时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1980年,对广大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使得广大劳动人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获得生活的物质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农业获得了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生活水平获得提高,必然会促使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物质基础。
  (2)90年代前半期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
  首先,90年代前半期我国农村品生产数量下降,尤其是粮食生产。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其其它产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加,粮食供给出现紧张,致使粮价出现短期的上涨现象。其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东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80年代前半期,农民人均收入快速提高,后半期也缓慢提升,进入90年代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放缓。同时,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对于当时的情况,我们党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政策进行解决:鼓励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产量;对农业进行集约型生产,发展规模效应;通过进出口,进行调节,换取需要的产品。
  (3)90年代后期到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
  90年代后期,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促使着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促进农村经营朝着专业化、组织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得到改变。同时,农民收入来源不断多元化,来自畜牧业、务工收入、乡镇企业、家庭经营等方面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农村的税费改革,废除了几千年的税收制度,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负担得到明显减轻。新千年政府对农民进行各项补贴(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等),也使得农民负担减轻,使得农民能够精心去进行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彰显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进步。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党和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 报告还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各项服务体系。这也看出我们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关注力度,我们坚信21世纪,广大农村地区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