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教的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有人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和作用。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宗教观的片面理解。当然,应该肯定的宗教的确有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它让人民屈服于神圣的压迫。人民也只能寻求精神上的
四、宗教的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有人用"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和作用。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宗教观的片面理解。当然,应该肯定的宗教的确有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它让人民屈服于神圣的压迫。人民也只能寻求精神上的拯救来解救自己在现实苦难中的绝望境地。这的确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而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但是我们还应该把这句话看完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也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虽然这种抗议是无力的,也只是作为镇痛剂而发挥作用,虽然并不能治本,但至少可以缓解痛疼。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德国"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作为德国的支柱和纲要,充溢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充当了压迫人民的工具,统治者利用宗教来论证其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和神圣。从这点来过,它是反动的。但是宗教也是人们道德的根源,人们寻求拯救,追求精神家园和净化心灵的有效途径。
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不仅充当了压迫本国人民的工具,同时也充当了殖民扩张的工具。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印第安等殖民地大肆地制造血腥味,但"英国议会曾宣布,杀戮和剥头盖皮是上帝和自然赋予它的手段。"宗教在这里起了相当反动的作用。但在殖民的过程中,客观上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也利用宗教来反对黑暗的统治,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宗教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五、宗教的消亡
马克思是不主张消灭或者废除宗教的。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批判宗教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让人民"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反对无条件,不切实际的消灭宗教的理论。宗教不是说废除就可以废除的,宗教的消亡也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产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幕纱揭掉。但是,这需要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当我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时候,宗教消亡的时刻必然会到来。但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六、马克思宗教观的反思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应该说是深刻的,他找到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它看到了隐藏在宗教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即社会生活条件,这是他高于费尔巴哈以及唯心主义者的地方。他把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联系起来,把政治斗争与无产阶级的使命、全人类的解放联系起来。但是我们要反思的是,宗教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是将其还原为物质生产就可以得到解决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它作为意识形态受制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的确是科学的见解。但如果我们完全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明宗教问题的确是行不通的。毕竟,不是说经济得到发展了,信仰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和统一,不能仅仅靠生产力,人们也追求精神家园。所以把宗教问题仅仅归为生产方式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宗教也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宗教和政治的关系,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同时也要高度警惕部分敌对分子利用宗教对国家的危害行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我国,宗教问题是个大问题,它关乎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繁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