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网络是实现青少年网络社会行为社会控制的目标和有效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和行为秩序以及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措施的实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
绿色网络是实现青少年网络社会行为社会控制的目标和有效手段,对于构建和谐网络空间和行为秩序以及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措施的实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
3.2 教育导引
正确引导青少年参与健康网络生活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建立在疏导基础上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管控。在学习信息技术和运用网络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创新的学习发展意识、正常的网络心理意识、信息的知识整合意思、文明的价值观和法制意识、开发的团地协作意识,以此促进网络时代的多元化教育目标达成。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数字平台阵地和教学资源,实施网络学习以使学生始终处于教育导引的轨道:
1) 信息技术入门导引:围绕计算机基础或概论等信息技术认知课程改革,高起点建立青少年对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积极认识,重点锻炼他们的网络信息使用和鉴别能力,强化网络工作场景下的工具手段职能,培育学生的网络规则遵从意识和网络素养,以系统提升网络生活品质。
2) 网络知识平台守护:通过构建网络学习社区和资源平台,开展协同和交互学习,收集青少年个体网络需求,实现对网络生活的有意识、有目的整合。据此开展多种同伴互助活动,实现知识的共享管理,促使不同需求学生都能获取知识,实现专业学习同步健康成长。
3) 正向心理意识疏导: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应该与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以促进网络使用者的心理认同感。学校和家长及时掌握与疏导学生的课业情绪和网络依赖,帮助增强自我控制力和对不良事物的抵制力,寻找满足需要的正确途径所在,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意识。
4) 开放合作德育培养:利用网络优势搭建网上德育工作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正面澄清网络利害关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时,以规避错误思潮生活方式影响。
3.3 素质养成
网络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提升,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为目标,使其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的理解和遵从[4]。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素质养成教育是应对网络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
1) 教育青少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和凝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增强和谐网络生活的辨别能力,以建立科学的网络观——基于网络繁荣主流文化武装青少年思想,依托网络环境实施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运用和评价信息网络,并用以调节自己的网络行为。
2) 强化网络社会的知识学习和信息共享本位,显示化其工具性的系统属性,重点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理解的综合运用技能。通过组织网络创新性教学活动来提升创造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参加网络生活和改善网络生活质量和效果。
3) 面向学生、家庭和社会普及以认识网络为主的知识教育,学会正确认识网络本质特征和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加强以运用网络为主的技术教育,锻炼学生正确操作网络信息、参与网络交流、管理网络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
青少年的网络素质养成不是一个自发自觉的过程,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一道努力和形成合力,突出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整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深化科学的网络观树立和网络素养教育,重视自我管理和规范约束,积极健康理性地面对和参与丰富多彩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实现网络社会化进程的适应性转变。
树立科学发展的网络教育观,引导青少年健康网络生活需要“绿色网络+教育导引+素质养成”的组合应用,因而必然是一个全社会层面的系统教育工程。在实际使用时要结合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细分的网络行为加以灵活处理——在准确把握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基础上,从成熟度评价出发全面分析他们的心理行为、思考模式,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导引选择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并以新的评估不断促进这一循环的持续优化。
4 结论建议
该文综合成熟度模型和网络观教育,考察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期望,分析和形成对应网络生活健康度评估体系。通过提出以健康度管理框架为指南和依托成熟度评估反馈的网络生活方式构建的正向教育与主动导引相结合策略,对问题解决模型、评估方法和实施方案进行整合,丰富了对于青少年网络社会生活构建的策略优化和路径选择。
网络社会空间是青少年学习和参与社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建设,需要针对共性和重要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与时俱进地开拓和探索实效性的方法手段,综合制度建设、风险治理、素养教育,教育和导引青少年群体以积极向上的网络观健康、智慧地参与网络社会生活并从中获取成长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少华. 网络空间的社会学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迎春. 试论大学生健康网络主体的塑造[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
[3] 岳慧, 曹银忠.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综述[J]. 传承,2010(4).
[4] 李永华, 王朝洁. 关于青少年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思考[J]. 深圳大学学报,2010,27(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