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网络IPv6过渡成本与机制选择(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张浩 发表于:2012-01-17 13:42  点击:
【关健词】IPv6 过渡 成本 机制
采用NAT-PT技术,不用修改上层协议,而且转换方式直接明了,又能实现IPv4网络主机与IPv6网络主机的通信。使用NAT-PT技术,能够对网络层、传输层以及一些应用层协议的进行互相转换。因此在IPv4地址匮乏的情况下使用

  采用NAT-PT技术,不用修改上层协议,而且转换方式直接明了,又能实现IPv4网络主机与IPv6网络主机的通信。使用NAT-PT技术,能够对网络层、传输层以及一些应用层协议的进行互相转换。因此在IPv4地址匮乏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技术,能够实现IPv4和IPv6网络的互联和从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但是使用这种技术,需要安装NAT-PT网关设备。
  3、隧道(Tunnel)技术
  在IPv6过渡初期,由于IPv4海洋和IPv6岛屿的存在形式,想要实现岛屿间的通信,我们引入隧道的概念。其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IPv4网络设备,使得分散的IPv6“孤岛”可以穿越IPv4网络,实现IPv6主机间的相互通信[24] [25]。隧道技术核心思想是将IPv6的数据包作为无意义的数据,封装在IPv4数据报中被IPv4网络传输,依据这个思想,人们提出了隧道技术,其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1)发送前的封装,在隧道入口处,首先把IPv6数据包作为完整的数据,先进行IPv4封装,然后发送。
  2)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的必要处理,隧道出口收到隧道封装的数据包后,先确认是否需要重组。然后去掉封装的IPv4数据报头,取出IPv6数据包,检查IPv6数据报的地址,对其作相应处理。
  在隧道技术中,“封包——拆包”这样一个过程是所有隧道机制都在使用的。
  隧道的实现方式和类型主要有手工配置隧道、自动隧道、6over4隧道、6to4隧道和隧道代理等。
  其中隧道代理技术是一种方便构造、管理隧道的机制,而不是一种隧道技术。隧道代理相当于出一个IPv6的ISP,用户通过隧道从ISP处获得持久的IPv6地址和域名,能使孤立的IPv4网络节点跟隧道提供者的IPv6网络环境互通,隧道代理的方式可以为用户和管理者减小配置的工作量,简化隧道的配置过程。目前,隧道代理很适用于单个主机获取IPv6连接的情况。
  中小型网络的IPv6过渡之路
  对于目前主要采用的这三种技术而言,其中双栈方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解决IPv4/IPv6共存问题的方式,但只有当通信双方数据包通路上的所有节点设备(路由器等)都支持双栈技术后,这种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其对现有IPv4网络的改造要求高,是适合在IPv4骨干网全部改造后考虑的策略。而NAT-PT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IPv4和IPv6的互通问题,使得大部分应用层协议不需要修改就能够实现互通。但对于需要在应用层协议的控制平面来传送IP层信息的应用,不能够通过基本NAT-PT设备互通,必须结合相应的应用层网关(ALG)来实现这些应用层协议的转换。隧道技术是在IPv4/IPv6过渡阶段中,利用IPv4现有的网络资源开展IPv6业务的方式。由于现有的IPv4网络基础资源庞大,在IPv6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大量的隧道应用。正因如此,隧道技术倍受关注,且种类很多,下面分别对它们其中几种主要的隧道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
  1、手工配置隧道直观、简单,但是管理开销大,适合在稳定不变的2个IPv6网络之间连接时使用。
  2、兼容地址自动配置隧道仅适用于独立的主机站点之间,IPv4地址消耗大,扩展性差。
  3、6 to 4隧道适于多个IPv6子网之间的互联,有公开IPv4地址的用户子网就可以自行配置,使用方便。
  4、6 over 4隧道需要IPv4组播支持,无法在大规模网络中应用,适用范围小。
  5、隧道代理适合独立的主机站点使用,简化了手工隧道的工作,同时可作为ISP提供给的业务,简化建立站点到IPv6骨干网连接的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中小型园区网络和校园网络,因为网络过渡成本和技术的限制,我们必须要求以较低的成本来进行实现,同时以简单易行的技术来实现IPv6过渡后的一些应用[3]。因此在过渡初期,建议这些网络选择使用自动隧道与隧道代理相结合的技术,一方面可以建立隧道以实现小范围IPv4到IPv6的过渡,简化了网络管理者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可以为网络用户使用IPv6资源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增加了使用者了解IPv6技术的机会,为以后IPv6的全面推广打下了基础。
  结束语
  面对即将到来的IPv6过渡,作为中小型网络的管理者,不应该再去逃避或者拖延网络的过渡,应该积极的投入其中,核算成本,选择合适的过渡技术,勇于探索不同组合的IPv6过渡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占网络大多数的中小网络积极向IPv6过渡,也才能更好的推广IPv6的技术和应用,为整个网络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徐朝晖.IPv6:当前过渡情况综述[J].数字通信世界,2011,05(77):72-75.
  [2]张伟. IPv6过渡技术发展历程分析[J].电信网技术,2011,06(204):25-27
  [3]卢媛媛.校园网IPv4向IPv6过渡方法研究与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6(134):63-6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