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C-0049-01
物联网,简称IOT,是一种能够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的网络,一般是按照约定协议,并借助一些信息传感设备如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等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发展物联网,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同时为了培养所需人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自然需要与众不同,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需要体现实践性,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当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从日常生活中老人护理、个人健康、平安家居,到公共生活领域中的智能交通、工业检测、电子政务、智能消防等,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物联网的应用。在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为该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同时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领域人才缺口尤其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既可以到传感设备企业的生产一线,也可以深入工程一线,从事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满足通信企业需求;还可以涉足销售领域,从事应用技术的营销,就业面十分宽广。因此,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
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综合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涉及电子、计算机和软件等多个专业领域,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还需要有专业技能,而且理论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实践运用。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应该偏重于培养学生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教学单位、学生个人和物联网相关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在职业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如何践行这种工学结合的共建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在职业学校的学科建设中,重视理论基础的建设。因为物联网应用领域知识广博、技术精深,实现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显得十分必要。学校要积极整合自身的资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各种理论的支持。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同时进行广泛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面向社会分析企业的需求,或者联系企业,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和自身的需求特色,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实现工学结合。
其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轮换岗位分工的方式更早地接触实际工作,也可以让企业作为评价主体,选拔优秀的学生充实到企业中,让学生们在企业里体验一线工作岗位所需应用到的物联网专业知识。工学结合也不一定是只在企业之中,还可以在学校组建的物联网专业实训室。校内专业实训室的组建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在实训室中学生能够初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引企入校。或者将部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在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也可以让学校发挥智囊作用,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现今物联网企业发展迅速,企业寻找优秀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而职业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在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半读半工,既可以让学生得到宝贵的一线实践机会,也让企业降低用人成本。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既可以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可以到物联网企业锻炼。一方面,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论证、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为企业发展建设提供规划,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这是对教师队伍实践培训的良好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宽教师的视野,将一线工作经验反馈到教学革新之中,进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师,既能够充实教师队伍,也能改变学院化的教学模式,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物联网产业在如火如荼发展着,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时间短、跨学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缺实验设备、缺专业师资、缺教学经验的现象非常严重,对职业学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带来新的挑战,为此各学校都在不断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通过工学结合模式能够解决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实现学校、企业资源共享,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0):1-4.
[2]周志德.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