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比较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因此选课管理成了教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的高校,几乎都采用选课制,选课制在美国发展的相当完善。在美国,几乎没有学生一进学校就确定专业,第三年甚至是第四年再决定专业是比较常见的,这种自由确定专业的模式源于他们的选课制度。美国大学所需修的课程一般分为全校学生必修课、基础课、核心课程和补充课四大部分。中国高校大都实行"学年学分制"。
三、学分制管理过程中选课制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动选课,是现代教务管理的必然趋势。然而,要想成功的进行网络选课,是有一定条件的,一是在软硬件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二是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具备信息管理技术,三是选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比较复杂。学分制中的选课制度,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学生要按自己的课表选课,学校要接受学生的退选和改选,教学管理工作量较大。学生跨专业和跨系选课,容易发生"碰课"现象。学生选修科目较多,上课的流动性较大,教学秩序较难以控制。因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实行学分制后学生的选课要求。
(二)教学资源缺乏
成功实施选课制的前提是开设足够的课程资源、实行滚动式开课,以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学分制的主体是选课制,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势必要求课程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受高校教学资源的限制,选修课比例小,一般不超过30%,因而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范围。学分制的实施,一方面由于课内学时缩短,课外准备增多,学生自学要求提高,学生对于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等的利用更为频繁,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又使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三)教师资源缺乏,教学监督困难
学分制的选课制度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分散,大量的选修课程也必须要求学校具有大量优质的师资。随着多年的扩招,学生和班级的数量成倍增加,很多教师变成了上课机器,用于科研和充实知识的时间很少。没有新知识的吸入,教师的知识不会得到更新,知识结构更不会得到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突破。教师长期在某个专业教学,无法讲授多门课程,使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明显不足,所需要的大量优质师资无法得到满足。
四、完善选课制管理的基本路径
(一)制订教学计划,实行课程学分互换制
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合理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与比例以及毕业所需的总学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考试成绩,指导学生合理安排选修各类课程的时间。实行课程学分互换制,从而使选课有更大的灵活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空间。在他们完成本专业课程后,结合自身实际可修读另一专业课程或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扩展,构建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建立完善的选课机制,加强选课系统的管理
对选课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保证选课系统的正常运行是学分制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选课系统管理就是要加强对开课和选课的管理。要从全校的课程安排、教室使用和上课时间这三个主要方面考虑,解决学生选课时间上的矛盾。课程开设管理,就是要注重开课的数量和质量,实行课程淘汰制度,保证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其次,优化教学管理手段,构建相适应的教务管理系统。原有的学年制下以编制班级为主的教务管理秩序被打乱了,必须有先进、高效、配套的教务管理系统,才能保证教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我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包括了教学计划管理、选课管理、教师管理、学籍管理等十多项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通过输入学号和自己的密码可以进入教务网自行选课,通过考试后,记入相应的成绩,获得相应的学分。
(三)建立和完善导师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导师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通过导师的指导,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对导师的资格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制定严格的奖惩条例,避免因导师的失职导致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奇.关于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8,(14). [2]陈义彬,王静玲.高等院校选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高教论坛,2009,(2):101-103.
[3]潘旭武,陈启华.美国高校选课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新西部(下半月),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