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在45分钟内,要想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营造一种和谐、协作的良好教学气氛,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
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是营造课堂良好气氛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所有注意力都应集中到学生身上,用热情亲切的目光环视学生,向学生问好,宣布“上课”,每说一句话,都要认真投入情感。课堂上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会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最佳的教学环境。
1.2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
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能使学生在良好的交往中逐渐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真诚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优良品质。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拓宽思维,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2.1理解型实践活动。
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便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2.2发现型实践活动。
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
2.3应用型实践活动。
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注重习惯。
注重是心理过程的开端,为认知活动提供清醒的心理背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时心理活动的指向经常变化,注重对象就不能得到清楚而完整的反映,因而极易粗心出错。练习良好的注重习惯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能高度集中注重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重而少惰性。为此,我们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重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又可以是练习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新问题。如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重能力;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新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练习学生注重灵活转移的能力等。
4.改进学生作业的评阅办法。
对粗心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加强指导,如怎样审题、怎样选择方法、怎样检查等,有意识控制粗心;还要针对作业中不同的粗心错误信息,运用恰当评阅手段将失误原因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把握自控方法,这是减少粗心错误的有效捷径。例如,变单一批改符号为多样有针对性的批改形式。如计算性错画“——”,方法性错打“?”,普遍性错误批以简短导语等。此外,评讲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个别评改、学生互评、讨论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使学生发现自己粗心之处,达到自控,同时对那些克服粗心毛病卓有成效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
5.审题时提醒学生认真读题。
在数学课中的读题教学举足轻重,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的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好铺垫。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养成动笔之前先读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首先要读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碰到难题读题思考的习惯。要先去认真读题,每做一题,都要抓住题目中关键字、词、句来对题目进行仔细分析,认真审题,审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通过读题,学生能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
6.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工具,提供展示平台。
在常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笔和尺子。这对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构建知识造成了极大的局限性,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发挥。我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培养以上能力的认知工具和更能展示个性的平台。如作为信息获取工具的搜索引擎;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的汉字输入和编辑排版工具等。在“统计”的课堂教学中,我就改变了以往用纸和笔来绘制统计图的费时、费力的局面,大胆运用WORD中的统计表工具指导学生制作统计图,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了手工操作所不可能完成的内容,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效率。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各种数据,制作自己感兴趣的统计图,并随时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或在BBS上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和看法、看到同学向老师提问,等等。教学中,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等,不仅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而且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