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总人口92.02万人,辖7个镇,14个乡,608个村,国土面积1201km2,耕地面积6.91万hm2,其中山丘区12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580km2。全县水资源总量3.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356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是河南省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之一。而解决这些问题最机动、最灵活的办法就是在山区适当地开挖小水窖。 近年来我县已认识到集雨水窖的重要性,累计建设水窖3.4万眼,主要分布在山区的马家乡、许家沟乡、磊口乡、善应镇等乡镇,蓄水能力达144万m3,发展窖灌面积近6000hm2。水窖的迅猛发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许多农民的吃水困难,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集雨水窖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土保持工程。在“以水资源的可待续利用保障经济的可待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集雨水窖在我县山区的实践运用,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集雨水窖运用实践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由我县的基本情况及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
安阳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27mm,多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最大降水量1144.2mm(1963年),年最小降水量224mm(2002年)。降水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汛期无大汛,降雨时空上分布的不均衡,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造成安阳县旱涝灾害频繁。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期,连续出现大旱,造成严重的水危机。2000年1~6月全县平均降雨22mm,西部山区70多座中小型水库合300多个坑塘全部干涸,珍珠泉断涌,700多眼深井有200多眼抽不出水来,都里乡东水村“太行饮水第一井”也因水位下降不能正常使用,山丘区20多万亩小麦绝收,抗旱点种的4万亩红薯、豆类也旱死。2002年全县中小型水库、坑塘全部干涸,珍珠泉再次断涌,农作物受灾面积27.12万亩。所以在山丘区,水源的解决,对作物的及时补充非常关键。
(2)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形势、新思路
以治水保土为主线的生态环境建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列入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村税费的改革,会更加调动山区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将有更多的农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山区面貌将会得到极大改观。
在小流域治理上,保土尤为重要,治水更为关键。我们深深感到水是命脉,水是增加小流域经济的关键。近几年的水保治理中,我们大搞了坡改梯治理,高标准砌筑了石岸,整平了土地,减缓了径流,群众比较满意。但是到了旱季,无水可浇,也只能成为“白茬地”。缺水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成为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只有坚持治水保土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宗旨所在。
(3)水窖同其他蓄水工程比,有明显的优势
我县山丘区有12个乡镇,山丘区面积660km2。几年来,县乡政府累计投资3200万元,打深井及配套,解决了历史性缺水村人畜吃水的问题。然而在山区农业作物灌溉用水上不够重视,现有的山区水库、塘坝、配套不全,加之由于地形高差的原因,使经济林果得不到很好的灌溉,而所建的蓄水池不能满足于大面积经济林果的灌溉需要。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山区兴建骨干水利工程(诸如提水站、塘坝)等,不但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局部造成水土流失,又带来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由于渗漏及无效蒸发,汛期雨水集蓄充沛,而到干旱需水时,则往往无水可浇。而水窖则具备以下优点:规模小,较分散,不会造成不利的环境影响,具有投资少,施工简单,不易破坏,使用寿命长,防止渗漏,密闭好,可以提水,亦可自流。只有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的布置小水窖,则可解决以上问题。而水窖机动灵活、运用方便,将会在抗旱保种、经济林果灌溉上发挥较大的作用。
二、水窖建设的实施措施
(1)科学规划、示范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将水窖建设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根据规划区人口数量,经济作物亩数,不考虑其他可利用水源(如山间泉水、深井),根据需水量算出规划区所需水窖合理数量,并将水窖与坡耕地、环山道路建设等结合进行。县水务局及镇水利水保技术人员,积极做好村委会工作,宣传发动,明确任务,提供技术指导。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县、乡各拿出一部分资金及用好省、市水保补助资金,建设集雨水窖,作好示范引导,已获得认可,在我县西部山丘区得到大力推广。
(2)积极宣传,技术指导,逐步推进
我县发展集雨水窖,经过几年县局的大力宣传,基层水利水保以及相关村认识有所提高。我们先后组织水保人员以及乡村干部到山西、林州市考察学习,林州市白泉村自90年代开始打旱井挖水窖,共打旱井水窖1652眼,人均蓄水100m3,不仅解决人畜饮水,而且解决了抗旱点种与农作物灌溉。凭借参观人员直观感受,加上我们已积累掌握水窖方面的知识,使水窖在我县的实践运用能够扬长避短,得到较好的发展。2004年在全县掀起打旱井挖水窖高潮,各乡镇认真布置,扎实推进,书记、乡长亲自挂帅,现场督导,共打旱井水窖5960余眼。特别是马家乡科泉村沿安林路两侧打旱井水窖300多眼,蓄水1200m3。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及调整,山丘区经果林栽植面积逐年扩大,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潜力巨大,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会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政府示范引导,或者以奖代补,激发出农民极大地建设水窖的热情。
(3)制订政策,结合承包、拍卖等经营管理,推进水窖建设
选择在经济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善应、马家、许家沟等乡镇,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建一处奖补由县乡奖补1000元,并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水窖建设本着窖随地走的原则,在需要建设的承包地或经村委会同意的地方建水窖,归谁管理养护,就由谁使用和受益。以此来带动水窖在我县山区的大力推广运用,使这一古老的集蓄雨水工程,重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集雨水窖节灌技术的运用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