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生产情况
(1)注入状况。2009年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注入井全部转为清污水混配,清污水混配初期污水清水配比为5:3,矿化度由544mg/L上升到2273mg/L。平均单井日配注由76m3下降到74m3,母液清水配比由1:3.0调整到1:2.4,平均单井注入浓度由1186mg/L调整到1470mg/L,注入粘度由51mPa·s下降到32mPa·s。调整后注入压力由11.8MPa下降到11.3MPa。
(2)采出状况。从清污水混合稀释后采出井的含水变化情况来看,清污水混配初期含水回升速度较快,目前含水回升速度稳定。与清污水混配前相比,日产液下降3.0t,日产油下降1.7t,综合含水上升1.8个百分点,月含水回升速度稳定。
二、二类油层清水污水混合稀释后含水变化特点
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清污水混合稀释注入初期整体上表现为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但不同单井动态反应不同,根据含水变化情况分为4种类型,含水回升速度加快型、含水回升速度稳定型、含水下降型和低值期缩短型。见图1。
图1 含水变化类型曲线
(1)含水回升速度加快型。该类型井数28口,占对比含水回升井井数比例30.8%。这类井的生产特点是:见效时含水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含水低值稳定期短,含水回升速度快,注入井配比上调后含水下降,清污水混配后,含水回升速度加快。这种类型井平均单井注聚4个月后开始见效,见效10个月后达到含水最低值,最低值时日产液41.3t,日产油7.3t,综合含水82.3%,与见效前相比日降液22.4t,日增油0.9t,含水下降7.6个百分点,低于全区2.6个百分点,月含水下降0.6个百分点,与全区水平持平。分析含水回升速度加快原因为:一方面这种类型井层间矛盾较突出。平均渗透率级差15,高于全区水平5.3。从周围连通水井吸入剖面看,注聚前到注聚见效时,虽然剖面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中低渗透层动用状况仍然较差,层间矛盾较突出。
(2)含水回升速度稳定型。该类型井数38口,占对比含水回升井井数比例41.8%。这类井的生产特点:见效时,含水下降速度快、下降幅度大,含水低值稳定期长,含水回升速度缓慢,清污水混配后,含水回升速度稳定。这类井平均单井注聚3个月后开始见效,见效14个月后达到含水最低值,最低值时日产液67.9t,日产油16.2t,综合含水76.1%,与见效前相比日降液21.4t,日增油9.4t,含水下降16.2个百分点,高于全区水平6个百分点,月含水下降1.2个百分点,高于全区水平0.7个百分点,低值稳定期长达16个月,高于全区水平2个月。这些井周围连通注入井清污水混配前注入浓度、粘度相对较低,平均注入浓度1050mg/L,注入粘度38mPa·s,分别低于全区水平126mg/L、14mPa·s,清污混配初期注入浓度增加到1156mg/L,注入粘度下降到32mPa·s,注入粘度下降6mPa·s,对周围油井影响不大。
(3)含水下降型。该类型井数25口,占对比含水回升井井数比例27.4%。这类井的生产特点是:见效时含水下降速度快、下降幅度大,低值稳定期短,含水回升速度快,清污水混配后含水下降。这类井平均单井注聚5个月后开始见效,见效10个月后达到含水最低值,最低值时日产液51.8t,日产油15.2t,综合含水70.7%,与见效前相比日降液10.4t,日增油10.3t,含水下降21.3个百分点,比全区水平多下降11.1个百分点,含水低值期仅保持7个月,较全区水平短7个月。进入含水回升期后,月含水回升0.9个百分点,高于全区水平0.3个百分点,至清污水混配前,含水回升至84.6%,回升14.2个百分点,清污混配2个月后含水开始下降,下降至80.9%,下降3.7个百分点。调整后随着高粘度聚合物溶液的不断注入,高渗透层的流动阻力增加,但由于注入粘度较高,低渗透层吸入困难,因此动用仍以高渗透、高水淹层为主。从清污混配后采出井矿化度和CL-离子浓度看,清污混配后矿化度3959mg/L、CL-离子浓度685mg/L,分别较污水调配前上升50mg/L、15mg/L,证明有新的层得到动用。
(4)低值期缩短型。该类型井数16口,占对比含水低值期井井数比例48.5%。这类井的生产特点:见效晚,见效时含水下降速度快、幅度大,清污水混配后,含水开始快速回升。这类井平均单井注聚12个月后开始见效,清污水混配前日产液68.3t,日产油17.8t,综合含水73.9%,与见效前相比日降液12.1t,日增油9.2t,含水下降15.4个百分点,但低值期仅7个月,清污水混配2个月后月含水迅速。分析含水低值期缩短原因主要是连通注入井注入粘度下降较多。清污水混配后平均注入粘度30mPa·s,较清污水混配前下降20mPa·s。
三、控制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井存在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含水回升速度。另外及时进行方案调整,对含水回升速度快,粘度下降幅度大的注入井恢复注入粘度。
四、结束语
对于转清水污水混合稀释后加强动态跟踪,对注入粘度下降幅度较大,含水回升速度加快的井及时上调配比,提高注入粘度,控制含水回升速度。含水回升期,针对层间矛盾突出的井实行高粘度和短期低粘度交替注入,有利于促进低渗透层动用,提高聚驱效果。
参考文献:
1.隋军等著.油气藏动态研究与预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