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都市型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制约因素剖析(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吴建明 发表于:2014-06-08 09:52  点击:
【关健词】关键词:都市型工业 产业集群 制约因素 温州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温州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08〕87号)提出中心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将第二产业逐步迁移出中心城区。目前,温州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园区(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温州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08〕87号)提出中心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将第二产业逐步迁移出中心城区。目前,温州中心城区都市型工业园区(楼宇)的建设仍处于空白,受政策制约,以后更加难以发展。使得温州中心城区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缺乏集聚平台,无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协同作用,严重制约都市型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二)集群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
  近年来,资本的趋利性使温州大量的制造业资本投入到房地产业,造成制造业集群的创新资本不足,导致制造业集群在技术上缺乏实质性的进步,以此为源动力的产业结构变化缓慢。
  一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温州的制造业集群以轻加工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为主,以消费资料制造尤其是一般消费品为主,生产资料制造比重很低,产业的结构性缺失十分明显。二是技术层次偏低、研发能力微弱。在温州主要制造业集群中,只有泵阀工业集群中的永嘉特种泵阀和电器工业集群中的乐清智能电器被浙江省列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这说明温州制造业集群以中低技术为主。据温州市第二经济普查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29536人,企业平均科技活动人员不到4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为0.59%。集群内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三是人才数量少密度低、结构失衡。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的人员分别只占0.5%、7.8%,具有中、高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总就业人数的5.3%,而且大多分布在机关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资格证书的人员分别占0.3%、0.7%、0.9%和2.5%。大部分企业员工以低学历、低职称人员为主。四是内源性资本占绝对主导。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8年末,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229.11亿元,占1.9%;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366.24亿元,占3%。
  (三)都市区内外经济一体化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不利产业合理分工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温州融入长三角、海西区两个区域发展规划之中,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但两大经济区城市群和各城市内部在产业发展和城镇组织模式上缺乏协同,从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再到三级城市或乡镇,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不明确,争上项目和相互拷贝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厦门等核心城市未完成从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功能转变,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支撑,依赖商贸、物流、金融、管理和信息服务功能方面建立的优势,在相同层面上与经济区内其他城市进行招商项目竞争,使核心城市的回波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严重阻碍了经济区经济一体化协调机制的形成,割裂了各城市之间产业链上的有机联系。温州受到两大经济区的挤压,正面临着资源、人才被两头“吸”走的尴尬,不少温州企业抢滩上海,使上海出现了集聚效应大于溢出效应。
  目前温州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上虽然已经形成“一主二辅五组团”的总体框架,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和小城市或重点镇之间在城镇建设上未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产业发展也未在整体上形成以中心城市和乐清、瑞安两个副中心城市为中心的一体化框架,相互之间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上处于无序状态。各县域仍将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培育主要限于县域范围内,使温州都市区内产业集群发展出现了多而杂、同质重复和缺乏区域协同的特点,如鹿城和永嘉的鞋革产业集群。
  (四)区域经济总量不足和制造业一体化生产模式,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温州都市区中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发挥方面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低。2012年温州的GDP为3650亿元,杭州为7803.98亿元,上海为20101.33亿元,而国际中心城市的GDP大多在1000亿美元以上。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2012年温州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4%,杭州为50.2%,而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均在75—85%之间。温州都市区中心城区集中了大量人口,对住宅的需求规模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制约了城市商贸、物流、金融、管理和信息服务功能的强化,削弱了成为信息交换、商贸物流和决策管理中心的基础条件,使中心城市对都市区内各县和周边城市缺乏影响力和辐射力。
  温州区域经济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集群化现象比较明显,制造业生产模式呈现一定的模块化发展趋势,集群内的小型企业的研发设计、内部运输设施逐渐外包化,但集群内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仍以传统的一体化生产方式为主,生产性服务依靠内部提供,少量向外部进行采购。温州制造业集群主要是简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不多,以模仿为主;人才队伍建设重引进轻培养;税收环境不佳,企业财务不规范,都减少了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的外部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温州制造业的特点,制约了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五)都市型工业发展政策缺位,扶持力度有限
  温州在都市区建设中,对产业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制订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温州市中心城区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发〔2008〕87号)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温政发〔2009〕48号),在温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鼓励企业“退二进三”。已通过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工业、交通、仓储等土地使用权,经审批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或改变建筑物用途,从事除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住宅项目以外的商业、旅游、娱乐、办公、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经营活动。都市型工业未被列入政策支持范围,并受到“退二进三”政策的进一步挤压,意味着中心城区不再发展工业,城市工业向外围梯度转移,使都市型工业失去了产业、地域、知识的关联基础,制约了其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庆红,邢华,胡汉辉.都市型工业的基本形态及其对城市工业布局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2):86—88
  [2]顾强.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对策——以纺织服装工业为例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42—4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