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化的定义
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农业比重下降和非农业比重上升,城镇人口增长和农村人口减少的过程,居民逐渐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的过程。
城镇化导致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有效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问题,也起到了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也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渐缩小城乡贫富差别。
二、城镇化的社会影响
(一)城镇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们生活在城市里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有效着节约资源,建设公共设施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市场需求将会增长起来,将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还会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些新兴产业,比如金融行业和计算机信息产业依靠城市的发展才得以发展和扩张。城市的繁荣发展和这些行业的较高回报率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聚集,这些要素的进一步整合将诱发新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城镇化对社会公共服务的影响
城镇化有助于公共服务的基本普及,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人们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人口在城市的聚集,大大降低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也降低了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在公共服务质量上也占明显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因为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还因为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三)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改善
当农民离开农村聚集在城市以后,人口的增加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政府的治理能力。城镇化使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政府官员的一举一动更容易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人口的聚集能有效着推动社会分工专业化,同时表达民意的渠道越来越多,也变得更加专业化,公众意见的传播成本大大降低。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人口聚集程度低、居住分散,不利于人口的管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在争取发展机会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缺乏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竞争力。
(四)城镇化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从社会发展的长远来看,城镇化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包括怎样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和质量的改善,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加强,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但是这种潜在的机遇和挑战能否转化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政策的引导,以及一个国家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公平分配等等。
三、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
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合理确定发展对象及目标。我国区域差异比较大,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都不相同。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合理制定各地区城镇化发展目标,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东部地区需要提升中心城市服务的功能,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加快生态环保工程设施的建设,重点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中部地区要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作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提高县城、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水平,促进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和聚集,重点建设粮食、新型能源、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站;西部地区要围绕大中城市,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为旅游、贸易服务的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镇发展的扶持力度;东北地区要加强区域性交通设施、能源电力、节水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大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森林工业城市和国有农场地区城镇的建设,有效地促进城镇转型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需要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发展,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协调一致。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统筹城镇化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的功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的同时,加强对闲置的乡村建设用地的整理,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节约。结合“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加强乡村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广大乡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城乡空间的规划。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还要划定城镇增长的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使用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和集约的方式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我国需要把农业人口转移作为城镇化的第一任务,目前这一群体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住房,其中最关键和最艰难的是公共住房问题。要加强居民的住房建设,特别是保障性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提升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使“居者有其屋”得以真正实现。完善城市服务的配套功能,加快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升级和改造,降低中心城区过高的人口密度,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积极发展大运输量的城市交通轨道,改善城镇的路网布局,更加完善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
总结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化建设比较落后。如果今后要想继续扩大内需,就必须抓紧推进城镇化建设,把城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及时补上,我国将会继续通过投资、消费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释放出更多的内需增长潜力,以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建设。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