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面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各种困境、危机与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事故频发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在探寻应对之策。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有效应对经济领域的各种问题,制度刚性约束的效力被稀释,各种事件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和强调德治的社会里,来自内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寄予厚望,商业伦理的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的需要。正如阿马蒂亚·森(2012)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写到:“良好商业行为的基本准则有点像氧气:只有当缺少它时,我们才对它感兴趣”。
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商业伦理研究的成果颇丰,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挖掘传统商业伦理思想,解析当代价值。主要从三个层面研究:一是挖掘儒家商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如伍华佳(2012)指出,“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必须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视角,借鉴儒家伦理中的文化精髓,以此重构中国商业伦理”;二是挖掘非主流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伦理思想,并剖析其当代价值,如郭智勇(2012)的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等;三是从古代商业实践中总结和挖掘传统商业伦理思想的精华,如余龙生(2009)等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价值辨析研究等。第二,介绍和研究国外的商业伦理思想并指出其为我所用之处,如莫申江等(2009)对国外商业伦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商业伦理的内涵与特征的发展演进过程,回顾了以往有关商业伦理形成与影响机理的主要理论模型及其相互联系,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未来商业伦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核心内容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张红明(2005)从形成背景、发展阶段、思想来源、人性假设等多个方面对中西方商业伦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使我们对西方商业伦理的认识更加清楚。
我国学者关于商业伦理研究的已有成果其意义自不必言,但在指出其当代价值时都缺失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商业伦理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建构基础是华夏农业文明,西方商业伦理的建构基础是西方(尤其是欧洲)工业文明,而当代我国的社会形态呈现明显的多层次性。从纵向来说,文明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横向来说,是否可以照搬西方商业伦理思想?答案显而易见。且近年来,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甚至有部分学者将其作为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文明,如宋豫秦、叶文虎(2009)认为,“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文明”。生态文明能否作为第三次文明姑且不论,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必然对商业实践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商业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
文明形态与商业伦理的相关性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道理,它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文明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伦理与文明相伴而生,决定于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在数千年里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之下,伦理道德也相去甚远。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一种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礼俗制度、文学艺术甚至国家制度。农业文明的核心是农耕生产方式,所以,农业文明也称农耕文明或农业时代。我国农业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以及其它各类文化于一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与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民族进程。当然,其对我国社会的商业伦理和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传统的商业伦理强调道德自律,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崇尚节俭等。朱贻庭(2003)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反映“经济结构”、“产权关系”的伦理模式——“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第二,植根于宗法家族制的经营模式——“家族主义”;第三,利益分配的伦理原则——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第四,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力戒奢侈,崇尚节俭;第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美德——勤劳敬业;第六,关于市场行为的道德原则——倡导“诚信”,反对“竞争”。其中,“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的产权伦理是核心。这些伦理原则,均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等级秩序有着密切联系(见表1)。
西方商业伦理从总体上来讲强调的是他律,如明确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这些商业伦理原则除受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外,更与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密切相关。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先后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走向,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国家先后经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它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西方当代商业伦理具有重大影响。
工业文明是一个文明形态的问题,文明形态的核心是物质生产方式,所以,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作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是一个生产方式高度工业化的时代,具体而言,这包括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组织的工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工业主导化、劳动力结构的非农业化(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农业)、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农业等等(韩民青,2011)。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将其归纳为六大基本原则: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
基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以上特点,其商业伦理的原则和内容均与此有密切的相关性。伴随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提供了充分条件,资本的逐利性凸显,竞争观念日益增强,由此“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至上论成为当代西方商业伦理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机器生产的模型化、标准化、程序化等特征使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成为必需,它不断塑造着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严谨、认真,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反映在对商业活动的要求上就是恪守严谨的规则;生产分工不断精细化,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性,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日益广泛,契约的重要性显现,反映在商业活动中就是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伴随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阶级差异日益扩大,个体权利意识渐浓,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日益强烈,个人本位的竞争观逐步形成;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加重,尤其到了现当代,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为关注的焦点,由此在商业伦理上西方社会兴起了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责任伦理”成为当代西方商业伦理的核心。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