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其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使得中国中部的崛起成为可期可待。和其他经济区相比,中原经济区经济总量大,人口众多,农业地位突出,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贯南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能够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基础优势、文化优势、人口优势、粮食优势、后发优势等。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农产品转化加工大省。2006年河南粮食产量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到2009年已续四年超千亿斤,连续6年创新高,连续10年居全国之首。河南现有耕地1.08亿亩,占全国耕地的1/16,但却生产出占全国1/10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1/13的人口,每年还向外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
一、 河南粮食核心区生产优势
(一) 自然资源优势
河南平原面积大,又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温和湿润,无霜期长,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1000-2500毫米之间,雨热同期。这些优越的的自然资源为河南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二) 交通优势
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具有贯穿南北,承东启西的显著战略地位,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交通枢纽,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公路交通四通八达,9条国道干线呈五纵四横分布境内。正是由于河南省的区位优势,为河南粮食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三)劳动力优势
河南不仅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人口大省的前列,在2010年,河南人口达到1亿,这为河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四)政策优势
河南省在2004年率先宣布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使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从农村彻底消失。这不仅解决了本省近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向外省调出300多亿斤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并且河南不断稳定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七项补贴,这些优惠政策都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河南粮食核心区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连年减少,影响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加的速度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加之铁路、公路等的修建和扩建,农村乱占地建房,开发区建设,一些娱乐、休闲等场所的出现,乡村企业倒闭,土地闲置;取土烧砖,耕地破坏等,都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新乡某村,这今年农民建房的热度一直不减,有简陋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两至三层的小楼,每次“活动”都意味着建房规模的一次扩张。
(二) 种粮成本高,收入低,不利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据调查,一亩小麦从冬种到收割,不计人工成本,单单施肥、农药、翻地、收割成本就要415元。一般一亩小麦产900~1000斤左右,按照现在的小麦价格,一亩地的收入是800元,不计算人工成本,农民种植一亩小麦大概能赚385元。虽然粮食在不断价涨,但是农民收入并未水涨船高,因为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得更快。
(三) 粗放式经营,生产效率低
由于种粮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种地的极不划算,迫使许多中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他们缺乏实用的知识和技术,接受新事物较难,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盲目投资,土地规模经营又小,这就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
(四)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是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之一。暴雨(雪)、干旱、大风、雷电、冰雹、沙尘暴、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全省平均每年由各种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0多万公顷。虽然河南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由于资金缺乏,水利修建投入的劳动力不足,损坏严重,保护不力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整体上仍然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尤其在农田水利设施方面普遍存在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的问题。
(五)农业科技服务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
不少地方存在着基层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现象,很多农业科技实用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加之农民对科技认知的局限性,致使在全省粮食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优良品种的纯度不高,自己留种、多带种使用面积仍然很大,用种量偏多、施肥不合理、生产管理粗放等与现代农业相悖的现象,由此导致一些地区品种抗逆性降低、后期潜存的倒伏危险性、土地产出率递减。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切实保护耕地
要切实做到保护耕地和耕地资源的充分及合理利用,就要坚决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建设用地审查批报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严格控制和打击各类建设乱占耕地的行为。
(二) 创新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积极引进、实验、筛选、推广国内、国际领先的优良品种,强化良种储备。推广和普及绿色粮食生产技术,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栽培,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新技术公关,加速成果的转化应用,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微电子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加强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
鼓励农田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下种、合理施肥、安全用药,逐渐克服大播量、大肥量和滥用药的不良习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坚持示范带头,以摸得着、看得见的效果去赢得广大农民的学习,最大限度的降低种地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实现节能增效。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努力造就新一代农民。
(四) 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在当前粮食生产依赖于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高产稳产农田,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