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结构不平衡及对策研究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欧阳华 发表于:2012-07-10 15:01  点击:
【关健词】中国—东盟 贸易结构 结构不平衡 优化
近年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保持快速增长,但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区域结构、方式结构、主体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平衡现象。外贸结构的失衡,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此,必

[基金项目]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批准号:10XJY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欧阳华(1982— ),女,湖南怀化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博弈论。
  一、中国—东盟贸易结构的基本情况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两地的贸易总额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3629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我国向东盟出口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1%;从东盟进口19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6%。但是我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一直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贸易商品结构不平衡
  从2011年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东盟的比重是90.36%,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长16.3%,占总出口比重为57.18%;高技术产品比上年增长11.5%,占总出口比重为28.91%。虽然两者的增长幅度相差不大,但机电产品占总出口比重是高技术产品占总出口比重的2倍,说明我国的出口商品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出口增长仍旧主要依靠数量扩张。2011年我国从东盟的进口,主要以国内紧缺的生产原材料、生产设备及技术为主,日用消费品为辅。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分别为43.21%和26.56%,说明我国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需要依赖进口。
  2. 贸易国别结构不平衡
  东盟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85%。从2010年我国与东盟10国的进出口对比来看,进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新兴市场均出现增长,但我国与各国东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差异比较显著。
  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我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保持了全面增长,出口东盟的产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76%。其中,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势明显快于传统市场,比如对文莱的出口增速达到了1.62%,远高于其他的东盟国家,说明我国对东盟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有所加大。另外,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非常高,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5个国家的出口额分别为323.47亿美元、238.02亿美元、231.02亿美元、219.54亿美元和197.41亿美元,对这5个东盟国家的出口额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7.54%。
  从进口方面看,由于加入WTO之后逐年降税的累计效应,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已于2005年开始全面降税,使进口保持旺盛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从东盟进口的产品,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1.08%。按照进口总额排列,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作为我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始终保持了其重要地位,占东盟全部进口额的32.61%。
  3. 贸易地区结构不平衡
  从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相对份额来看,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这五个地区是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重要阵地,2010年在我国与东盟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均在5%以上,其中广东为28.04%,江苏为16.77%,上海为12.29%,浙江为9.66%,山东为7.57%。(2)第二层次:北京、福建、辽宁、天津、河北。这五个地区对东盟的贸易份额均在1%~5%之间,依次为3.72%、3.72%、3.20%、3.08%、2.09%;(3)第三层次:其他的21个地区,这些地区各自对东盟的贸易份额处于1%以下,其中西藏、青海、宁夏三个地区最低,分别为0.02%、0.03%、0.09%。从经济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与东盟贸易的主导地区,东部12省贡献了我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91.15%。
  4. 贸易方式不平衡
  从我国对东盟的出口贸易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00~2005年期间,一般贸易所占份额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加工贸易所占份额从2001年开始突然增加,在后来的几年维持高位变化不明显。在2006~2010年期间,一般贸易所占份额表现为总体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加工贸易所占份额开始下降,但均高于同期一般贸易所占份额。到2011年,一般贸易的占比攀升至48.3%,首次超过加工贸易的占比44.0%。
  从我国对东盟的进口贸易方式来看,在2002~2010年期间,虽然一般贸易所占的份额有升有降,但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2008年以来,一般贸易的占比均超过50%。加工贸易的占比,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比较大,自2005年达到峰值41.51%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到2011年加工贸易所占的份额不足27%,比一般贸易所占的份额少了30%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方式,具有以下特点:一般贸易呈现小比例增加态势,一直为我国进出口的主导方式;进口比出口更集中于一般贸易。进口加工贸易所占比例偏低,近年甚至出现降低趋势;出口比进口更集中于加工贸易。
  5. 贸易主体结构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外贸格局明显变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与外贸行业,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11年,我国国有企业出口2672亿美元,增长14.1%,占总出口额的14.1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9953亿美元,增长15.4%,占比52.4%;其他企业出口6360亿美元,增长32.2%,占比33.5%。2011年,我国国有企业进口4934亿美元,增长27.1%,占进口总额的28.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8648亿美元,增长17.1%,占比49.6%;其他企业进口3852亿美元,增长42.9%,占比22.1%。  二、外贸结构失衡对中国—东盟
  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
  1. 导致我国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一些技术含量低、价格低廉的劳动集密型产品。出口企业存在布局混乱、结构相似、高科技含量低的硬伤,出口增长仍旧主要依靠数量扩张。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少,科技创新投入欠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容易受到国际汇率、国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2. 使得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从2010年我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区域结构分析中,不难看出,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6个国家(图1)。
  进出口市场的高集中度,增加了对外贸易的风险性,又削弱了其灵活性和竞争力。对某一地区的出口量的长期过大,会对当地市场的本土产业产生冲击,我国产品就会成为其反倾销对象,从而影响我国出口企业的产业安全。(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