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引进”还是“自主发展”?(3)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李春青 周座 发表于:2012-01-10 12:54  点击:
【关健词】信息系统审计;发展途径;内部控制;计算机审计;IT审计;IS
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国外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而需要从中吸收和借鉴很多内容。 (三) 自主发展可以吗? 国外引进模式行不通,那么目前面临困境的自主发展可以吗?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是在内在需求和外在动

  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国外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而需要从中吸收和借鉴很多内容。
  (三) “自主发展”可以吗?
  “国外引进”模式行不通,那么目前面临困境的“自主发展”可以吗?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是在内在需求和外在动力双方面因素推动下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在需求是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对信息系统依赖程度的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活动大多以电子数据为基础,如果审计机关不对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则无法保证所获取的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也就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质量、整体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外在动力为审计机关信息化部门发展的需要。当前阶段,计算机审计已经进入瓶颈阶段[8],因此信息系统审计被很多审计机关的IT部门作为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
  内在需求是政府信息系统审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它来源于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这些只能是“自主发展”,无法从“国外引进”而来。在我国,审计机关基于电子数据开展审计已经得到认可并取得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有进一步发展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不同,我国的政府审计的定位具有自己的特色,如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的国家治理观等。对所审计业务基本原理的理解是信息系统审计的五大内容之一[9]。试想如果审计业务都不同,又如何照搬国外理论?因此只有基于我国审计机关现实需求的信息系统审计才能是“有本之木”和“有源之水”,单纯在外在动力驱动下的信息系统审计难以长久持续。 与此同时,在教科书上西方理论体现得比较多,但在审计人员的内心,则更多的是渴望本土精神的树立,也就是“自主发展”,这一点在媒体的宣传文章中已得到体现,它们的宣传主要依据于我国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虽然数量较少,但基于我国现实环境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研究并不是一片空白,一些学者或实践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谢岳山针对联网环境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体系架构,对信息审计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类[10];王万军等人将重要性水平的概念引入信息系统审计的决策,建立起一个信息系统安全量化评分体系[11];唐志豪等人在借鉴COBIT模型的基础上,从目标、内容与过程三个维度提出了一种信息系统审计的业务模型[12],也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13];李春青等人从信息系统责任角度出发,讨论了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位[14]。这些探索给“自主发展”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方向指引。
  因此,虽然“自主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它是符合现实情况、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也是政府信息系统审计最终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三、 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自主发展”是我国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最佳发展途径。那么,在当前阶段我们应该做哪些工作,或者说朝着哪些方向努力?
  (一) 协调好“自主发展”与“国外引进”的关系
  一味的“国外引进”是行不通的,而对外界置若罔闻的“自主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存在一个如何协调 “自主发展”与“国外引进”的问题。
  清末民初,中国曾经出现过“西学东渐”的浪潮以及由此而来的关于“西学东渐”与“本土精神”的广泛讨论。对于政府信息系统审计而言,它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国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基本上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正如余英时所言,比较的历史观点本来是有利无弊的,但是比较如果演变为一方是进化的高级阶段,而另一方则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前者成为批判后者的绝对标准,那么许多历史和文化的歪曲便随着发生,出现 “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风尚[15]。
  一般来说,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从外部引入是最经济、最高效的一种方式,而社会科学则更多地依赖自身的发展。政府信息系统审计同时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分,所以对其发展途径,则更多地呈现出混合模式的需求,“自主发展”和“国外引进”同时需要,但在这两者之间,应该以“自主发展”为根本,以“国外引进”为补充手段。
  (二) 对“国外引进”内容的理解与消化
  对于国外的信息系统审计模式,我国学者和实务界主要进行引进工作,引进过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崇拜和生吞活剥,对这些模式本身并没有提出过革命性的意见或改进方案。当前政府信息系统审计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对国外模式的模糊认识造成的。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对“国外引进”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研究清楚这些国外模式的形成历史、适用条件和作用原理,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人们才能明白这些模式能不能在我国审计机关适用,以及如何在我国的现实环境中进行改进和变通,才能避免在不理解原理和适用条件的情况下对国外模式教条的、盲目的生搬硬套。
  (三) 对试错的包容和对信息系统审计边界的寻求
  我国的政府信息系统审计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过程,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这个过程中,有些尝试是正确的,也有些可能是错误的,但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因而我们对于试错过程中的失败,应该加以包容,因为这些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随着实践探索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细化,都存在信息系统审计内容和范围无限扩大的趋势,比如将被审计单位的社会责任纳入信息系统审计范畴[16],因而我国审计机关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就是探索出政府信息系统审计的边界范围。
  (四) 价值观的统一和内在精神的形成
  政府审计机关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理论基础、实践操作和最终落脚点之间的分离。理论基础上受托责任不明确,实践操作上主要偏向咨询的实施框架,而最终落脚点是要发现重大问题,所以,一些审计人员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开始利用国外理论的解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出现了“旧瓶装新酒”、“六经注我”等间接变通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下一阶段,需要形成各级审计机关能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只有形成内在精神,才能解决矛盾的分裂和发展的动力问题。当然,这个价值体系和内在精神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磨合中形成。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