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因及阶段研究 杰斐逊(1933)提出了首位城市概念。彼得霍尔(1984)提出城市的演变将由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到再城市化。阿瑟奥沙利文指出,大城市趋向城市内部多核心发展。吴良
五、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因及阶段研究
杰斐逊(1933)提出了首位城市概念。彼得·霍尔(1984)提出城市的演变将由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到再城市化。阿瑟·奥沙利文指出,大城市趋向城市内部多核心发展。吴良镛(1996)、姚士谋(1998)提出中国城市应由单核心大城市向特大城市地区发展,城镇密集区在向城市群区演变。宁越敏(1998)认为投资、市场、辐射、宏观政策等是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四大机制。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2000),朱喜钢(2002)等认为,集聚与扩散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导致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六、关于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都市圈、城市群的关系研究
主要有增长极理论(佩鲁,1950)、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弗农,1966)、“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1966)、“极化—涓滴效应”(赫西曼,1958)以及循环累积因果论(缪尔达尔,1957)等。都市圈、城市群理论还有城镇群体(霍华德,1898)、城市区域(迪格斯)、都市带(戈特曼,1957)以及日本学者提出的“都市圈”概念。国内学者如方创琳(2011)研究认为,中国城市空间演化正在经历从城市到都市区、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最后到大都市带四次扩展过程。
参考文献:
①方创琳,姚士谋,刘盛和等《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1,4
②[美]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③文魁,祝尔娟.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本文系2011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重点项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项目编号SZ201110038020)和2011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依托首都圈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9112004)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都市圈研究中心(2011)”(项目编号PXM2011_014205_113522)项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项目(编号20110001)、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和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林琳,1988年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叶堂林,1972年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首都圈区域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