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蔚 发表于:2015-01-29 13:17  点击:
【关健词】经济增长“新常态”;新型城镇化建设
摘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常态”。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文拟从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经济增长“新常态”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举措。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常态”。一方面,要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避免在刺激经济时引起物价的大幅上涨,必须需要充分利用城镇化自身具有的巨大市场需求、供给能力,保证经济维持一个合理、稳定、较快的发展速度。
  (2)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推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出口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三产比重偏低,贫富差距依然较大。搞好城镇化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投资的依赖,也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应用;城镇化通过人口市民化、社会保障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可以为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等突出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城镇化能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的集中处理,能够切实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
  (3)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新型城镇化推动过程中的产城融合、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有利于保障城乡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作,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和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差、家庭收入少、保障水平低的现状,改善底层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城市交通、地下管网、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加强,加大了对城市水源、空气质量的检测和保护力度,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克服城镇化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各种弊端。
  二、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资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等问题,应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在确保城镇运行基础上,要做好规划,完善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市场资金投入比重。在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应放宽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有条件市场主体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市场,还是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都必须尊重国情,遵循城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既要纠政府主导城镇化的偏,也要避免单纯市场主导城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累积,只有优势互补、及时补位,才能相得益彰。
  (2)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过去,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资源短缺与环境破坏给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城市能耗不断加大,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通拥堵、尾气排放、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问题,大中城市及区域性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同时,近年来具有高污染风险的重化工业成为我国沿海新兴工业基地的产业主体,能源密集型、高碳排放型的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加上一些企业偷排漏排,对脆弱的沿岸生态造成威胁,使环境的承受能力趋近极限。因此,未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把握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科学统筹城镇人口分布、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是我国城镇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3)城镇与农村的关系。城镇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要显著优于农村,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也要强于农村。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步发展农村,城市贫困人口增多将会带来“贫民窟”等城市病,同时也会出现农村的凋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有13亿多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两条腿”走路。未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将不断提高,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规模仍然会相当庞大,必须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经济增长“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1)推进“四化同步”。一要两化融合。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因为信息化离不开工业化,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信息化,信息产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工业产品,或者说要通过工业品来传递信息。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化进程。二要产城结合。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资源、交通、区位优势,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发展个私经济,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流转和聚集。充分利用公共投资的导向作用和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一批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经济明显的工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区。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消化能力。三要以工促农。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由于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结果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必须以城镇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分层次放宽进城农民落户条件,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在户籍改革政策制定上,以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居住年限、就业年限、参加社保年限为基准,适度放宽大型城市,进一步开放中小城市,全面开放乡镇,促进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和乡镇体系中合理分布。二是突破土地资源制约。对存量土地挖潜,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流转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三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权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解决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定价问题,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的合理预期和合理收益;丰富直接融资手段,探索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发行市政债券等城市建设融资手段,提升金融对城镇化的支持能力;鼓励有实力企业参与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