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于1953年指出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语法结构和信息传递没有作用的“you know”和“well”等。如果抽取话语中的此类“修饰语”,被抽去话语标记的话语从语法上看是完整的,原话语的语法结构没有改变,话语本身传递的命题意义也没有减少。通常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式称为话语标记。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而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重点则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即通过使用话语标记,交际者将认知深层的命题态度、思维控制等外显于表层语占标志,表明其对话语的命题内容所持的态度或认识属性。
话轮转换是日常会话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会话分析领域的核心问题,而话轮转换标记语研究是其中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的话轮转换标记研究主要延续会话分析学派的研究思路。
二、话轮转换标记语研究的相关定义及理论基础
话轮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首先提出的(1974),用来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但他并没有给出话轮的明确定义。后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话轮的定义。话轮可以由词、短语、句子等构成。但词和短语一旦进入交际中必然带有一定的语调而成为句子,因此本文认为充当话轮的单位应该是单句、复句或句群。
会话是在发话者与受话者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双方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并不断变换角色轮流发话。说话者和听话者在话轮的不断转换中推动会话的进行而完成交际任务。话轮转换就是指这种动态过程。
话轮转换标记通常发生在话轮发生转换之处,以语音语调、短语等形式出现各种标记并给话轮的顺利转换提供可能性。但“话轮转换标记”只代表了一种可能性,并不是所有话轮转换标记的地方都必然发生话轮转换。话轮转换标记也不同于话语标记。当话语标记出现在话轮转换关联位置,起到给话轮转换提供可能性的作用时,话语标记才能成为话轮转换标记。
另外,话轮转换具体过程涉及到话轮转换机制,它构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话轮转换机制分为非言语机制和言语机制。非言语机制主要是指利用体态语等来进行话轮转换。言语机制是指会话中话轮的转换靠言语手段实现,借助语言这一最为直接的方式来达到话轮转换的目的。此外,话语标记也是话轮转换的言语机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上面介绍的其他言语机制相比,话语标记的使用与语境结合更为紧密,同一话语标记在不同的话轮转换位置、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三、话轮转换过程中的标记语研究
话轮转换的过程分为话轮获得、话轮保持和话轮放弃。话轮获得具体分为首话轮获得,接应话轮获得和抢夺话轮获得。在首话轮获得中,除了使用话语标记形式外,常见的获得方式还有称呼语,客套语,直叙式开头和叹词开头。这些话语标记在引出谈话、获得话轮方面的作用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的功能方面又存在着差别。例如,谈话人准备得比较充分,考虑得比较全面时,略带犹疑色彩的“er”便会使用较少。在接应话轮获得中,标记语应该在不同说话人的谈话顺序相连时,或者在上一话轮的放弃标志后出现,它能够调节话语力度,反映谈话者情绪,打破沉默或者示意主导下一话轮等。但是,当听话人认为说话人不必再罗列,或者发话人急于了解谈话中出现的某种他感兴趣的信息时,会发生抢夺话轮的情形。具有抢夺话轮功能的话语标记主要有“I don’ t think so”等。
话轮保持,是指谈话人在同一话轮内为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对话轮的把持。话轮保持中的话语标记有三类:一是“话语未结束语”类话语标记,它们在话轮中提供了一个对会话生成和理解都非常有意义的捷径:说话人在使用这样的话语标记时,显示了自己在语言生成方面的自动化加工,他用这样的话语标记提醒听话人自己的话还没说完,如“I mean”和 “right”,常在说话人意图补充不完整的话语内容或修正先前表述和态度等情况下出现。二是有声停顿类话语标记,由叹词虚化而来,用于说话者边想边说情况下避免可能出现的语流空白。它们往往伴随停顿、犹豫、以语音暂停为标志。例如我们要拖延话语为赢得思考时间时可用到 “well”。三是非疑问类话语标记,说话者使用它们时不需要听话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些代表了说话人的一种主观化,是进行言语交际的语用策略。具体的话轮保持用法有:如偏离主题、突发的想法、自我修补语用标记词有I mean, well, oh, right;意示语气含糊,对所说的话不够肯定或者要负责任的程度较低的语用标记词有I like, just, a bit, sort/kind of, well, or something, not real1y, and every thing/things/stuff, I think.
话轮放弃是指发话人放弃发话,以使自己的当前话轮终止。此类话语标记的使用模式可分为“陈述句+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祈使句”。前者常用到“that is all”,“well,as you know”“right(升调)”等表示意尽而止和邀请信号的词。后者的标记语则出现在话轮中间偏后位置,示意话轮放弃后有别的话轮或者话轮结束,如“OK,now…”用于支配和操纵。
四、国内外话轮转换标记研究现状
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就通过研究大量真实录音材料对日常会话进行分析。其中的突出代表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认为话轮转换是对话的基本结构单位,话轮的转换常出现在会话的“转换关联位置”上。此位置指话轮中受话者认为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每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都有可能出现说话人的转换,以保证会话不间断、无重叠地顺利进行下去。然而,会话研究的历史非常短,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课题,但它越来越受到语言学领域的关注。在国内,二十世纪80年代起就逐渐出现了有关话轮转换的专著和论文。有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2002)和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等。这些话轮转换的研究有三种模式:将话轮转换作为一种随机模式,一种系统或互动系统。但是,它们也存在选用术语相对单一和没有明确的“话轮转换标记”意识等缺陷。
五、结论
话语转换标记语作为言语交际的成分之一,其合理的使用可有效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使人们灵活运用交际手段和准确理解交际过程。因此,话语标记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在英语的日常交际中,标记语也有大量的应用。在话轮转换研究日渐吸引语言界的今天,这项研究也越来越重要。(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