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天净沙•秋思》的英译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边文静 发表于:2011-11-02 09:57  点击:
【关健词】美学;翻译美学
摘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中的杰作,被时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联姻,这一理论植根于中国,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当代的翻译学者毛荣贵说过:“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毛荣贵,2005:7)本文以刘宓庆的《翻

作者简介:边文静(1986.4-),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翻译美学是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体,这是翻译研究领域一种新兴的理论。翻译美学植根于中国本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借助美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的传统译论大约开始于1700多年前的佛家经书翻译,此后出现的翻译理论多与美学有关,例如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的“三美论”,直到当代刘宓庆,毛荣贵等翻译家的提出的译学理论。
  二、诗歌的翻译美学理论
  中国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翻译可以看作是审美再现的过程。针对诗歌的特点,翻译此类文体要在最大程度上取得与原文音、形、义的一致,因此,译诗与一般文学翻译相比有着更高更严的要求。刘宓庆在其《翻译美学导论》中阐述了审美再现的问题,他提出了翻译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1)在双语可译性的限度内,充分保留SL的概念内容,即实现的“意义的对应再现”。(2)在双语可译性的限度内,充分保留SL的行文形式体式。(3)在双语可译性的限度内,充分保留SL的形象描写手段。(4)在双语可译性的限度内,充分保留SL的风格要素。(5)在以上四项的前提下审美主体个人才情的充分发挥。(刘宓庆,2005:218-220)
  三、诗歌美学的翻译转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的小令,用寓情于景的方法,通过对秋天黄昏时的景物描写,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按照刘宓庆的审美再现的要求我们来研读以下这三种译文: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 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翁显良 译)
  翁显良的译文在双语可译性限度内充分保留了原诗的概念内容,基本实现了意义的对应再现,但有少数几个词,如枯藤的中的“枯”字翻译成rotten,rotten一词含有腐烂的意味,“昏鸦”的“昏”字没有译出,“古道”用ancient修饰又略显过大,antient多用来指古老文明。就行文形式体式而言,翁译采用了散文释义法,将原诗翻译成一篇散文,不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达到了重建意象的高层次的审美再现,但这种译法也颇有争议,吴均陶曾说过“原著是诗,最好不要把它译成散文,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最好不要把它翻译成现代自由诗。”
  Tune: 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s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 Burton Raffel 译)
  首先在词汇层面“断肠人”一词的译释很是有问题,“lovesick”多是指害相思之苦的人,用在这里很不恰当。丁译文中,通过增加关联词语,一幅秋季写景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同时也限定了读者的思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有限,与原诗相比,少了些许意境。再者,译文虽然采用的是诗歌文体,但在充分保留原文的行文形式体式方面略有欠缺,原诗中的诗行被拆分。
  Tune to “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Schlepp 译文)
  Schlepp的译文在选词上总体来说较为合适,原诗仅28个字,译文也仅仅是30个英文单词,并且选词朴实自然。美中不足的是,原文中的“西风”被译为“west wind”,这一词就东西文化而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不一样的,西方的“west wind”具有希望和力量的意义,而在汉语言文化里,“西风”特指悲凉的事物,李清照的《醉花阴》里有一句写道“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有此涵义,上述译文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Schlepp的 文体选择的是诗歌体裁,整篇译文全由静景铺设而成,读罢译文,同原诗一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唯一的缺憾就是在音韵上略显逊色。原诗中的鸦,家,马,下,涯都有“a”音,读来朗朗上口。
  综上分析几种译文,Schlepp的译本要略显出色,但值得考虑的是,东西方的文化不同,不知道目标读者能否获得同样的美学感触。
  四、结语
  中国的诗歌讲求意境,成功的的诗歌翻译不光能达到词汇层间的对等,更要取得功能的对等,使目标读者也能领略到其中意味。翻译美学涵盖意境,追求美的特质,这一理论对于指导诗歌翻译有着突出的贡献。《天净沙•秋思》有如此多的英文译作,我们可以在对比中发展,总结出翻译的核心价值观,促进诗歌翻译的发展。(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浦东;200135)
  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顾延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英译赏析[ J ] .外国语,1993,(2)
  [3] 刘必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