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译过程中的注意力与口译质量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岳曼曼 发表于:2011-06-09 09:43  点击:
【关健词】注意力;理解;口译质量
口译工作是一项脑力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它要求译员在口译现场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在Gile提出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注意力及精力分配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口译中注意力分配失衡的原因,探讨了如何分配注意力来确保口译的质量。

一、引言
  口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笔译不同的是,口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译者的记忆存储能力、心理素质和认知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知科学认为人脑的运作需要集中的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一时间不能处理太多的任务。如果一时间只有一项任务需要处理,那么这项任务能被分配到人所有的注意力,处理的效果和质量定能令人满意;而要同时处理两项任务,每项任务就只能分配到一半的注意力,也就是“一心二用”。这时候,如果注意力分配合理的话,也能完成任务,如果不合理,所做的努力就要功亏一篑[1]。译员在听到原语信息时,必须同时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将信息概念化,存储进自己的短期记忆,并在短期记忆消逝之前,转换代码,用译语表达出来。口译各项任务的注意力合理分配对产生高质量的译文至关重要,如果一项任务分配的处理能力太多,分配到其他任务的处理能力上就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口译的注意力分配模式,对提高口译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理论框架
  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对此,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Gile在认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交替传译的脑力分配模式”[1]即认知负荷模型,成为口译研究基本的理论框架。认知负荷模型理论试图从精力分配的角度解释口译的困难所在。PhaseⅠ:CI=L+N+M+C,PhaseⅡ:CI=Rem+Read+P,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andanalysis)+笔记(Note2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memory)+协调(Coordination);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与同传相比,交传译员主要多了笔记任务,交传第二阶段的remembering是短期记忆的延续,是指从短期记忆忆中提取信息,而Note-reading是笔记任务的延续,即辨认记下的信息符号,帮助激活译员的被动记忆[1]。
  对于不同的发言,译员的注意力分配会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译员必须始终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以保证每种精力的需要都能及时得到满足。基于此模型,吉尔得出如果译员在听解分析、言语生成、短时记忆以及协调方面所提供的精力大大超过所需要的精力,那么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当译员所能提供的精力仅够或勉强达到所需的精力,译员的精力就会透支,出现误译、漏译等现象,听众很难接收到准确完整的信息,那么口译的质量只能差强人意。
  Gile的这一模式清晰地揭示了口译的本质,它为口译技巧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在Gile的注意力及精力分配模式的启示下探讨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
  三、注意力与口译质量
  认知科学认为,人脑是个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渠道。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时间内不可能处理太多的事。如果一项任务分配的处理能力太多,分配到其他任务上的处理能力就相应减少,从而可能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例如,一个译员若是过分追求译文华丽,花在翻译方面的注意力太多,对不断接收的新信息和理解所能分配的注意力则减少,为口译造成困难。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经验丰富的口译员,为了不影响口译顺利进行,有时也只能采用脑中快速形成的并不完美的译文。因此,能否协调好处理能力在各项任务上的分配直接影响口译的成败。
  四、口译中注意力的合理分配
  注意,通常是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是有选择的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因素的排除)。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的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心不在焉的人能很好地做好口译工作。Broadbent认为在认知过程中,外面世界的大量信息通过人类神经系统进行处理,会产生瓶颈效应[2]。通过对吉尔的注意力及精力分配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即听解能力。
  口译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语音符号,语音符号刺激听觉,我们是依靠听觉给源语意义解码。听觉功能的前沿化突显了听觉能力在传译中的关键作用[3]。众所周知,好的听力理解是口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口译质量的前提之一,听力理解要做到的不只是识别字词句,更要根据已获得的所听信息决定交际意义。它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要决定每个命题的意义(尽管这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字词句之间的语义与句法关系,建立起一段话语的连贯表述:将意义与文本和环境上下文联系起来;决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在译入语中表达哪些信息,抛弃哪些内容,及如何表达等等。
  听力的提高取决于对源语的理解,尤其是对源语意义的把握。法国释意派理论将口译程序分为三个过程,即理解、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表达。Gile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也强调了记忆源语意义的重要性,其理解等式如下:理解=语言知识(源语和目的语)+非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话题熟悉程度和常识)+分析(译者的主观思维)。可见,在口译的三大任务:听力理解、翻译输出和记忆中都离不开这个理解等式的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理解不顺利都会导致传译的失败。当译员理解透了这些概念,就能够实现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随着对同声传译本质的理解不断深入,众多专家学者都开始认同口译中对源语信息大意准确记忆的重要性。无论译员的汉语转换功力多深,如果不能恰到好处地理解源语,他的译文就不可能准确。
  口译的理解过程就是对意义的摄取过程。分析综合是口译理解的基本特征[4]。Kahneman提出的中枢能量理论认为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人的智力机制会迅速决定一定的资源分配方案。尽管人的中枢能量是有限的,只要不超出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智力活动,但如果中枢能量在分配过程中表现出欠缺,人脑就会顾此失彼[5]。
  听解分析要求译员高度集中精力,努力把握发言的内在逻辑,实现深层次的认知理解。译员在理解源语时还必须排除现场各种影响任务完成的不利因素,如发言人的语速过快、口音过重、设备问题等因素。当然,译员自身的听力水平、对主题背景的熟悉程度、心理素质等在听辨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口译过程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保证口译质量的基本条件。目前与口译密切相关的一些学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科学研究口译的过程开辟了新路,为口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