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鲁迅传播的历史分期及特点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杨一铎 禹秀玲 发表于:2014-04-03 16:25  点击:
【关健词】英语世界;鲁迅研究;分期;特点
摘 要:以《鲁迅的社会思想》和《鲁迅:<狂人日记>及其他短篇小说》这两部标志性论著为界,英语世界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26至1952年为以译介为主的启蒙期、1953至1990年为以翻译与研究并重的渐进期以及1991年至今为以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

      英语世界鲁迅的传播已近百年,对于其历史分期,学界有郑心伶等根据政治事件来划分美国的鲁迅研究以及王家平以“冷战”为界对鲁迅域外传播史进行分期两种做法。为还原英语世界鲁迅研究的本来面貌,我们主张从研究本身出发,以英语世界第一篇鲁迅研究的博士论文《鲁迅的社会思想》和第一部由外国人全译的《鲁迅:<狂人日记>及其他短篇小说》这两部标志性论著为界,对英语世界鲁迅的传播进行分期。
  1926—1952年:译介为主的启蒙期
  从1926年梁社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鲁迅作品的最早英译《阿Q正传》起,到1953年陈珍珠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论文《鲁迅的社会思想》之前,英语世界的鲁迅传播处于以译介为主的启蒙期。该阶段主要特点如下:
  作品选译及对鲁迅本人的介绍为主要传播形式。这些选译以小说为主,共有21篇选自《呐喊》和《彷徨》的小说被翻译,另有其他作品如杂文、散文和散文诗等也有数篇被选译。这一时期对于鲁迅的研究尚处于起跑线上,近20篇的介绍性文章,虽已涉及对于鲁迅的思想、地位以及作品性质、技巧等的探讨,但大都采用论断式的语言,基本上没有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阐述。
  对鲁迅接受的原因比较复杂。就具有代表性的译者来看,有出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新文学并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的目的而开始对鲁迅的译介,如梁社乾;有受本国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从中国新文学的社会学意义及史料价值出发,以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革命文学为宗旨,而开始对鲁迅作品的翻译,如美国进步作家埃德加·斯诺;还有将中国现代小说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以通过译介鲁迅小说而在海外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号呼转徙,如王际真等。
  参与对鲁迅传播的学者人数众多、身份多样。就翻译来讲,从1926年至1949年,就至少有17位译者参与了鲁迅作品的英译。另有学者如顾宗沂、林兰、鱼返善雄等曾对鲁迅作品的英译本进行编著。还有学者及译者发表了评介性的文章,如巴特勒特、斯诺及其夫人、史沫特莱等。这些或美籍或英籍或日籍或华裔的学者身份多样,不仅有记者有作家,有大学教授有学生,还有出版社编辑等。
  译介者对于鲁迅及其作品基本上都做出正面的评价。如美国学者巴特勒特称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史沫特莱更相信“中国将来的史家,倘不研究他的著作,决不能真实地绘出这一伟大的历史的时代。”而英国学者谢迪克评价鲁迅是一个“战士,仁人,诗家,中国民族革命的英雄。”
  1953—1990年:翻译与研究并重的渐进期
  从1953年起至1990年威廉·莱尔出版英译本《鲁迅:<狂人日记>及其他短篇小说》,英语世界的鲁迅传播处于翻译与研究并重的渐进期。
  作品英译全面展开,中西译者平分秋色。这一阶段的译作包括文学作品及学术专著等,涉及了鲁迅所有类型的作品。各译者以杨宪益夫妇及威廉·莱尔为代表,形成中西译者平分秋色的局面,不仅包括胡明、程十发及黄新渠等中国学者,还包括韦尹、伊罗生、刘绍铭、夏志清、李欧梵、寇志明、卜立德、陈颖及柯克·丹顿等在华裔及西方学者。
  鲁迅研究在“冷战”中曲折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出现了近10篇有关鲁迅研究的博士论文,又有超过35部专著进行鲁迅研究,如黄颂康、夏志清、林毓生及李欧梵等人的论著曾引起广泛影响。另外,有至少55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其中有夏济安、哈南、张钊贻及黄维宗等人的论文因观点较为新颖而引起学界关注。
  研究角度多样,对鲁迅的评价出现分歧与争议。研究者采用各种批评方法,对鲁迅的思想、生平、创作以及翻译等进行了专题或整体性研究,代表性论著如威廉·莱尔的《鲁迅的现实观》、魏璐诗的《文豪鲁迅》、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孙肖玲的《鲁迅与中国木刻运动:1929—1936》以及哈莉埃特·米尔斯的《鲁迅与共产党》等。各研究成果对鲁迅的评价存在分歧与争议,如夏氏兄弟贬大于褒的论断、陈守义带有偏见的结论及刘君若言辞含蓄的批评等。但总趋向正如迈克尔·戈茨所说:“大体是从否定、反共逐渐走向肯定”。
  研究中心移向高等院校,出现专门研究的学者。近10篇博士论文的出现宣告高等院校已成为英语世界鲁迅研究的中心,表明年轻学子们已成为学界一支活跃的生力军。事实上,各国鲁迅研究学者基本都在高等院校任职,如西利尔·白之、舒衡哲、哈南、约翰·钦纳里以及林毓生等莫不如此。而随着研究中心的转移,英语世界也出现了专门进行鲁迅研究的学者,如威廉·莱尔、李欧梵、查尔斯·艾伯、马斯顿·安德森、卜立德、张钊贻及寇志明等。
  1991年至今: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
  在1990年威廉·莱尔出版鲁迅小说全译本之后,1991年即出现耿德华、温迪·拉尔森、周蕾等人的专著及黄乐嫣、杨淑慧、王庚武等人的研究论文,表明英语世界的鲁迅传播开始进入到一个以研究为主的多元发展期。
  作品英译势头减弱,鲁迅小说重译后正式进入英美主流出版界。由于可译资源减少,在以威廉·莱尔为代表的第4代译者之后,鲁迅作品英译的势头开始减缓。但另一方面,出版商又对原有译本不断再版或重印;还有学者对鲁迅作品进行选译或重译,其中尤以寇志明对鲁迅旧体诗、杜博妮对《两地书》、蓝诗玲对小说的英译为代表。而蓝诗玲的译本《鲁迅小说全集》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则标志鲁迅作品已成功进入英美主流出版界。
  鲁迅作品的译者多兼具双重身份,也是鲁迅研究者。如寇志明对鲁迅诗歌以及其他问题的研究、杜博妮对鲁迅与许广平以及鲁迅三兄弟关系等问题的研究、蓝诗玲对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作家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的研究,以及卜立德对鲁迅的相关研究等。
  研究者运用最新批评理论,研究内容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广阔。典型如杨淑慧、梅懿慈、胡志德、保罗·福斯特、温迪·拉尔森、麦克唐纳·肖恩、徐海新、唐小兵以及王德威等分别借助互文阅读、女性主义、复调、当代西方翻译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从艺术本体、审美特性、文化心理等层面对鲁迅及其文本和精神结构进行深入探讨,或在更加广阔的视域对诸如鲁迅作品的影视剧改编、鲁迅与中国现代木刻艺术的关系、鲁迅读者群等问题进行研究。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