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3所示:首先,轭式处在一定的上下文,即处在一定的时空中;其次,我们解读轭式的出发点或参照点是其中的常规搭配,落脚点或目标点是非常规搭配。然而从常规搭配到非常规搭配要经过我们的认知迁移,即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推理,并且这一理解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运动的路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可能经过数个认知的障碍点,这是就需要客观的语境作用力F1和解读者主观的认知推理作用力F2共同作用来清除理解中的障碍,最终达到对话语的正确理解。但有时轭式并不能被解读出来,原因有二:一是解读者没有意识到轭式的解读中解读者的认知推理作用力是第一位的,而一味地依赖语境去判断;二是解读者超出了一定的时空限制,孤立地看待这样一个怪异但实际上却关联,且内涵丰富的结构。
下面我们结合例(2)来说明这一解读过程。
(2)It is quite clear,you are India—poor,destitute Indian,with holes in your shoes and in your destiny…(K.Ahward Abbas:The Umbrella)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把话语放在特定的时空中,即与话语有关的上下文信息中。解读者的认知假设是话语是连贯的,因而必定是关联的,所以“with holes in your destiny”和“with holes in your shoes”同样成立。我们知道鞋子可以有洞,但是命运怎么会有洞呢?这显然匪夷所思,所以我们的认知出发点应该是“with holes in your shoes”,落脚点或目标点是“with holes in your destiny”。显然,这一认知过程脱离语境会造成认知障碍,脱离认知推理更无法解读,因而结合前面的叙述,“you are India-poor,destitute Indian”,我们推断说话者是在嘲讽、挖苦作为话语接收者的印度人,因为他的贫穷潦倒,所以我们不难得出“with holes in your destiny”的意思是“命运多舛”。
五、结语
本文结合意象图式理论探讨了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研究表明:轭式的构建源于强制力作用图式,其中语境及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必不可少,且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居首位;轭式可以用路径图式来解读,解读路径中的障碍要靠障碍清除力的作用,据此我们构建了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轭式。研究再次证明了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对人类思维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with Blackwell Publisher Ltd.),2009.
[3]段慧如,雷如美.试论轭式搭配法的修辞特色[J].外语与外语教
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4]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7.
[5]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6]罗玲.轭式搭配的标记性[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3).
[7]孙亚.语用与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杨晓妹.辞格Zeugma理解的认知阐释——认知参照点理论的应用
[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张莉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