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妇女史研究一开始是配合反封建运动展开的,学者们通过妇女在历史上屆辱生活的描写、通过妇女反抗性别歧视斗争的叙述,激励女性积极参加到社会革命中,谋求人身的解放。当两性对立退居社会矛盾的从属地位时,妇女史渐渐变得更具学术色彩,人们往往采用一种世界历史的普遍模式讲述妇女社会地位的沉浮,从而丰富历史知识。”而本文要评介的大连大学王小健的《中国古代性别结构的文化学分析》是一部颇具文化科学意趣的妇女史,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学术取向,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改变,然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当今社会女性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女性解放事业并不是直线进步的,它所取得的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社会问题从表面看来是由某些新因素引发的,但没有一个不植根于文化的历史因素之上”。这些因素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两性关系的?这便是作者希望在理论上解决的问题。
王小健先是分析了摩尔根的家庭、婚姻理论,因为这一理论对中国妇女史研究影响至深,至今我们对母系、母权的说法仍然耳熟能详。作者在阅读大量西方后起的文化人类学成果之后发现,妇女地位问题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被简单化,事实上影响两性关系的因素非常复杂,亲属继承中的母系制以及财产公有并不足以说明两性关系的所有情况,更何况,摩尔根用以说明问题的证据往往并不具有他所相信的那些重要意义。正如作者所说:一定社会文化系统中妇女处于何种地位,与这个系统中的许多方面都有关系”。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到两性关系,作者在后面几章中一一道来。
经济活动是人类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作者首先分析了经济活动中的两性分工。在掌握大量人类学和历史学材料之后,王小健借用人类学家的调查指出:“所有文化都存在两性劳动分工,女性多专注于家务和家庭责任,而男性在外工作,这既是现实的,也是最便利的。0L,’‘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者用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作了合理的解释。恩格斯说:人类社会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简单地说,两种生产就是指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后者即指生儿育女。从两性劳动来看,男女共同参与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但两性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是以人的生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女性参加的生产劳动不能影响到她们孕养子女。很显然这是由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人类较长的育儿期决定的。由此看来,两性分工可以形成一种互补,这种互补使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的生产都能得到满足。人类社会正是利用两性的生理差异和人类较长的育儿期建立起两种生产的,这无疑是适应而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可见,两性在生产劳动中的最初分工,是由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带来的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如果以为两性分工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就错了,作者并没有因此陷入生理决定论的陷阱中,事实上,两性分工不断地被社会化而延伸到宗教、政治、军事等其他领域,其结果是确立了男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的性别秩序。王小健接下来便分析两性分工不断被社会化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在国家产生之前通过传统习俗起作用,国家产生之后通过习俗、礼法、命令、法律等形式将两性分工固定化和制度化,由此确立了男外女内的性别结构。同男性相比,女性缺乏社会政治权利,如独立的人身权、政治权、教育权等。女性的人身权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分别从属于父亲、丈夫或者儿子,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总得有个男人代表自己,保护自己。这是“三从”为两性关系确定的基本准则。女性缺乏独立的人身权,自然不能到官府中做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到学校接受教育,这一切都是靠国家权力维持的,也就是说国家在制度上不允许女性参与这些活动,所以历史上才会有如花木兰、祝英台、女驸马等女扮男装的故事。总之,社会政治领域对女性来说几乎是封闭的,当社会不能为女性突破这一桎梏时,女性的价值就体现在家庭角色上。
为了使女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扮演这种角色,社会对女性提出了很多限制和要求。一个“三从四德”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所有要求,这些要求通过礼法、习俗、教化、社会观念、意识形态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女性从小就要接受家政训练和指导,为的是出嫁以后能够勤俭持家;女性要守贞洁,为的是确定和延续纯正的父子关系;女性要柔顺,为的是更好地服从于家庭的各种需要,如养育子女、服侍丈夫、孝养公婆等等,这样的女性对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传统社会,家庭承载了很多社会功能,生儿育女、子女教育、经济活动、赡养老人等等,因此社会要极力强调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家教修养。而那些禁止女性参加公共事务的国家制度,都是为了满足和保障这种社会需要的,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会在外面有所作为,也不是所有的女人只会在家里洗衣煮饭,男外女内不过体现了一种社会需要和社会期待罢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女性,她们有才学、有见识、有胆量、懂大义,丝毫不逊于男性。看一看历代史书中的《列女传》就可以有所了解。但她们大多数只能恪守社会对女性群体的要求,因为这些社会要求受到国家制度的保护,她们无法逾越国家权力的限制,也无法逾越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国两千年来的传统社会就是这种男外女内结构的延续,女性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后人的承认;同时,相对于男性而言,她们也受到更多的限制甚至是压迫。
王小健摒弃了妇女史研究中的叙事写法,借用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历史上影响两性角色分化和不断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描述了男权社会建立的过程,这些因素包括劳动分工、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礼节仪式和主流意识形态等等”。…,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体系化的性别机制。这个性别机制从经济活动中的两性分工开始,以男性对政治权力和国家权力的控制达到顶点,男权最终得以形成。在这样一个性别背景下,作者对历史上的诸多性别现象作了重新解释。如“知母不知父”、“感生神话”、“女神崇拜”、“杀女婴”、“女巫地位”、“母子情结”、“女祸”、“妇女的商品化”等。书中分析到的因素在今天有些已被淡化乃至为法律所制止,有些则还以变相的形式顽固地保留在社会生活中。这些都提示我们作者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也是为了发现作用于两性关系的一般原理,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女性解放毕竟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想要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几千年来形成的两性关系是不现实的。因此。性别平等不仅需要女性走出家庭,赢得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要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社会机制上下工夫,为妇女真正融人社会创造条件。本书力图为女性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思考,这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我一向以为历史研究如果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益的认识,那么它或许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本书的研究就获得了应用的价值。(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