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Did Linder see them there?琳达真的看见
他们在那儿吗?
@)Did LINDER see them there?是琳达看见 他们在那儿吗?
③Did Linder∞e THEM there.'?琳达在那儿看 见的是他们吗?
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抑扬顿挫、行云流 水般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有机结合,将知识传 授与学生的。讲课过程中,有声语言的暂停,并不 意味着教学过程和师生间的交流中断,而此时的 副语言正好替代了有声语言的功能,二者互为补 充,相辅相成。同时,教师通过对音高和音调的合
理运用使讲课内容显得有声有色。副语言以及非言语的其他形式在课堂中的综合利用使教师与学
生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以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空间语言是霍尔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
1959年,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以空间会 说话为题对这一理论做了精辟的论述¨01。他首 先详细论述了人类的空间关系及个人住址要求, 人的交往过程中经常利用相对位置作为信号来表 达一定的意思,利用界域交流思想感情。霍尔把 人类界域划为分成4个不同区域:亲密区域,O一
50 cm,只有父母、孩子、配偶等关系密切的人才有 可能获准进入这个区域;个人区域50—125 cm, 在此范围内彼此可观察到对方的表情变化,显示 一定程度的亲密,同事、同学、朋友等一般在此区 域活动;社交区域,125—350 cm,这是社交的正常 距离,谈论的内容一般非个人事宜;公共区域,350
—750 cm,表示疏远关系,适合演讲,集会,法庭辩 论等公共交流形式。空间语言可以提供交际信 息,因而也能展示文化特征。以课堂上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例,教师离学生太远,师生交 流时会产生误会或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离得太近 又会使学生产生紧张胁迫感。研究表明,教师离 学生的空间距离在1—2 m内,学生的态度和表现 最好。教师应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活动,不时地 为学生解惑答疑,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这样 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能有效促进师生心理接近 和相互接纳,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课堂上的感 情交融。学生在考场考试时,在较安静无人打扰 的情况下一般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但如果有 监考老师站在旁边,做题的速度则会受影响。所 以,考生不愿让监考教师在考场走动,更不愿意有 老师站在旁边看自己做题。
3 外语教学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培养的对策
①应紧紧围绕教育部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 程要求》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制订适合的教 学大纲,开设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探索最佳 教学途径,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英语专业的学生 除了开设英美概况课程外,还应开设跨文化交际 或语言与文化等课程。
跨文化交际(包括非语言交际)课程教学不
能仅仅教授一些概念、文化知识及以语言为主的
文化内容,还应该同时注重非语言知识和跨文化 交际技能的传授。
②选用适当的教材,或抓紧时间自编适宜的 教材,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得到较为系统的培训 与训练。胡文仲介绍了中外在此领域的教材¨¨。 如Samovar与Porter合编的Intercultural Communi- cation:A Reader,Condon与Yousef合著的Anln- troductionto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等,大学 英语的教学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可以考虑采用其 他多种教学形式如开设公选课程,尝试开设跨文 化交际(非语言交际)讲座等。
③开展研究关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方法
至于教学方法。一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类的课 程,就应研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传授 仍是主要方式,但讲课只能传授知识,对于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可以选用个 案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 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师生互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 思考和讨论。课堂内容还可以包含文化冲突和跨 文化交际内容的电影例如《刮痧》、《喜宴》、《饮食 男女》等。这些电影将中西文化的深层冲突以艺 术的形象表现出来,为学生展开讨论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笔者曾经尝试组织学生观看,之后组织 学生小组讨论,或者让学生写英语作文对其中的 片段进行评论,效果颇佳。‘
④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 语教师队伍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重 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效果,教师应 首先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 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将非语言交际教学 与外语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出全素质的跨文 化交际人才。一方面介绍和讲解目的语和母语中 用以表示非语言行为和手段的词句,帮助学生正 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 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文化的特点。另一方 面还应该对目的语国家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进 行研究,分析中国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差异, 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动作、手势,并能在课堂上展示 给学生,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多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和非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