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认知语义学下的习语教学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侃 发表于:2015-02-10 13:57  点击:
【关健词】认知语义学 习语 隐喻概念 教学
【摘 要】 习语的构成和含义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阐述习语的理据性,分析了理解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并强调了隐喻概念在习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记忆并使用习语,从而有助于语言教学。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习语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和句子,由于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或句子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因此习语的学习一直是语言教学的难点。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习语的意义也是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认知机制发展起来的。认知语义学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习语的理据性,分析了理解习语意义的认知机制,对习语的学习和教学起了一定帮助作用。
  1. 传统习语语义概述
  传统语义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语言符号只有在与真实世界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按照传统语义观点,习语也被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独立于大脑理性思维和人类认知经验外的抽象符号,其本质是语言性的,而非概念性的。对于习语的形成,人们通常将习语的构成与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等联系起来。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在比喻花钱大手大脚时,英语习惯说“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则说“挥金如土”;又比如汉语的“借花献佛”、“东施效颦”、“叶公好龙”,英语的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chilles’ hell(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也都分别出自于各国宗教、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
  此外,习语还具有语义完整性和结构固定性这两个突出特征。例如在句子“I was sick, but now I feel as right as rain.”中,as right as rain意思是“身体健康,诸事顺利”。但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则完全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感到像雨一样正确呢?”又比如“lucky dog”(幸运儿)我们不能将他换成“lucky cat”,“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们也不能将他改为“新官上任九把火”、“新官上任十把火”等等,因此传统语言学家通常将习语作为一个单位整体来研究,语言学习者也通常认为习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一种死喻,不需要有意识地推理,因此对于习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模仿和反复记忆。然而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探索习语语义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指出了习语语义的理据性和认知机制,从而为习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高效的记忆理解方法。
  2. 习语语义的理据与认知机制
   认知语义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是基于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建立的的语义分析框架来详细论述词句意义的形成与理解等。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的产生是人脑在一定条件下人体对事物的感知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使用者或接受者的百科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在此基础上,将这种体验知识体现到人脑的概念体系中。人类在感知、认识世界时,通过心智活动将体验到的外在的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习语的意义也不例外。习语的意义是从我们对世界的一般知识中产生的,但这种知识会体现在我们的概念系统中。这就意味着习语的意义与它们的构成成分所具有的概念意义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习语是我们概念系统中的产物。习语虽然有它的特殊意义,但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想象,思维、经历、对待不熟悉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这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了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以face一词为例,the face of a mountain, the face of a building, the face of a watch, face the situation...在这所有例句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脸”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of the head (偷的正面”“a side of surface of sth(面,表面)”或“to have your face or front pointing towards sb./sth.(面对)”。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意义(王寅,2007)。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的构建是认知的概念化过程,而概念化过程是以心智的体验性为基础,通过隐喻性推理进行运作的。人们在不断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事物范畴不断扩大,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人类又借助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认知和命名新的事物,并且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经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到他们之间的关联。正如上个例子中人们也是借助自身对“脸”的认识和语言形式,在它的具体认知与新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找到 了产生两个认识域中的联系点,(语义学中称为投射),将它隐喻成“山的面貌”、“表盘”等等。因为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的概念,因此语言学习者对于上述例子的意思也就能够更容易理解及掌握了。由此可见,隐喻观是研究概念化过程的一个关键点。概念系统大多由隐喻建构,故隐喻对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于习语语义的认知也是基于这种认知体制,是人们将隐喻概念和习语的特殊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3. 隐喻概念理论下的习语教学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提出的隐喻概念(conceptual metaphor)就是参照一个具体的、较熟悉的实体物质领域(源域, source domain),去理解另一个无形的、不熟悉的抽象物质领域(目的域, target domain)。基于这种理论,语言教学者在习语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们扩充习语的语言知识外,还需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鼓励学生逐层找出源域与目的语的对应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对于习语的活用能力,从而做到全面理解和掌握习语。
  3.1 习语的理解与记忆
   以spit fire(非常愤怒)来说明隐喻在理解习语中所起的作用:
  特殊的习语意义:非常愤怒(very angry)
   认知机制:愤怒是火(Anger is fire;隐喻)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