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三题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 作者:郑晓光 发表于:2010-12-02 10:56  点击:
【关健词】生命教育;生命困顿;生命意义;生死问题
生命教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地展开。在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开展了生命教育,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始于1997年,2001年则被定为“生命教育年”。我国的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以

1993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国家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到2020年教育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可见,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天天叫,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17年过去了,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我们做得不够好。所以,在《国家南粤论文中心(WWW.NYLW.NET)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有这样的话:“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处之“成长”当是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其生命整体的成长;而“成才”则是指学生的知识增加、技能的获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生命教育就是培育学生们“生命成长”的一条新途径。
  
  一、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的“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涵摄“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教育种类。可见,生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对象绝不仅仅是青少年,而应该是全体公民。我们要以之来指导整个国民教育,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真正回归到原点——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更好地聚集生命能量及展现生命之美的空间与方法,而不是沦为只会赚取金钱、获得财富、享受物质的“生物机器”。所以,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认识生命之可贵、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提升生命之意义、实现生命之价值。从教育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本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原点,关怀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任何无视生命、偏离生命、摧残生命的教育都是教育的“异化”,因而也是“反教育”的。
  有一份调查和分析材料说,德国的家长最希望孩子的前三项是: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快乐;第三是孩子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许多中国的家长则不同,他们第一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第二希望孩子健康;第三则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所谓出人头地,就是指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拥有巨额财富,超过大多数人;或者拥有很大的权力,成为政治新星;等等。可见,除了都希望孩子健康外,德国的家长和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内容有很大差异。其实,所谓“出人头地”的观念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功成名就”思想的延续,是对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力与地位的热切渴盼,背后不外乎是对金钱的追求。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家长们不太注意孩子个人兴趣、独立人格的塑造;而对物质方面获取的要求又十分强烈,这样一些对孩子的期望,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孩子沦为“考试机器”,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和少年的天真、纯朴;孩子的心理负荷特别沉重,对外在的社会、他人的议论过分敏感,依赖性特别强,等等;有的甚至成为人格偏执、被动型、独立性差、性格忧郁、脾气古怪的“问题小孩”,严重者会采取自杀的行为,从而造成生命不可挽回的损失、家庭其他成员的极度痛苦和社会的严重问题。新民网2010年3月17日报道《花季高中女生相继跳楼家长呼吁设置“抗压课程”》:2010年2月26日凌晨4点,祁阳二中高二347班学生黄玉萍从宿舍天台跳下身亡。令人震惊的是,高二女生跳楼自杀3天后,相同的惨剧在相隔不到20公里的祁阳县四中重演,一个成绩优秀的女生何超男自杀身亡。黄玉萍的母亲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就别回家”。该女生的遗书写道:“生活太累了,学习太累了,死了就算了……”而何超男作为祁阳四中最有希望考高分的学生,长期受到校方的重点“关照”,平常除了各种补课,很少拥有课余时间。可见,主要是学习、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导致了学生自杀惨剧频繁的发生,后果是令人痛心的,教训也是十分沉重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少年儿童的恐慌是由于成人社会的成功标签所制造的。在对父母教育期望的调查中发现,53.47%的父母把“将来上大学”作为孩子前途的首要选择,而“成为良好品格的人”对父母来说并不太重要。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士,83.6%的家长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这就成问题了,因为100个学生考试成绩前15名的只有15人,这就意味着,100个学生中约有50~60个学生在家长眼中是“失败者”。有记者经过调查,发现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
  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生活完全脱节,不仅让很多孩子成为精神上的“失败者”,更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和恐惧感。有一位六年级的女生跟老师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自己从来没有好好玩过。现在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到10点,甚至要到12点。我现在特别羡慕那些瞎子、聋子,因为他 们看不见、听不见”。这段话难道还不让我们震惊吗?笔者曾经写了一篇回忆的文章,深情地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本人在某市二中读书期间,学生们被派去河滩挑沙以修建新教学楼的往事,大伙虽然累一点,但却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一位不知名的校友在博客的回应却是这样的:“现在能叫到学生去担沙?那是个老师受人尊重的年代。现在二中早已不是当年了,一个教育产业化的年代,包工头当校长了,老师都是催交钱的高手了,学生都是顾客了,但没有顾客的权力,班上也分贫富阶级了。博主的那个年代早已远去消逝不见,也许前后门那几棵大树还记得你……”看到这样的回复,笔者的心真是凉了半截:我们那可爱的学校与受尊敬的校长、老师,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现在的学校与老师给学生们留下的难道就是这般的印象吗? 从理论上来讲,许多老师都知道,应该让学生们从人格、品质上全面发展,也知道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生理生命健康成长,更包括精心培育学生们的血缘亲缘生命、人际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可为什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会舍去丰富的生命内涵呢?主要是因为应试的考试制度和外在的升学率的评价制度,而且工资报酬也不足以让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许多老师会认为,能否保住自己的饭碗——教书职业,主要是靠学生们考试的分数高低、升学率多少,所以生命教育即使做了也没多大意义。特别严重的是,许多老师将教书当成“卖声、吸粉、站台”的职业,教学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简化为一种“职业”而非“事业”;所以许多老师只为工资付出,哪怕多付出一点点,也觉得不值得。许多老师想的是,只要让学生听课了、考试通过了、分数达到了就行,哪里还会去想有关生命教育的事呢?可以说,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不仅许多家长和学生处于无奈的地步,许多老师也无法顺心如意地搞好教学工作。据《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披露:“一项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都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有3个倦怠工作。这表明教师缺少幸福感……”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