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来源:nylw.net 作者:朱照红 发表于:2014-11-24 14:13  点击:
【关健词】调查,对策,研究,现状,锻炼,青年,教师,企业,职业学校,
职校教师到企业锻炼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双师结构化调整,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但教师到企业锻炼却面临“三难”“三弱”“三无”现状。要提高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必须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

       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技能型人才
  《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是江苏省职教学会2013~2014年度立项课题。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课题组对国内35所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300名青年专业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到企业锻炼”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并日益成为许多学校的一项长效机制;但我国现阶段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在很多地方仍然面临“三难”“三弱”“三无”现状,要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效,多方必须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
  一、现状分析
  1.“三难”现状
  学校难。对于学校来说很难为教师持续找到对口企业和对口项目。不同于企业内部的职工学校,58%的公办职校校企合作形式往往流于“挂牌”“冠名”,缺乏合作的双赢基础和保障机制。
  教师难。75%的青年教师迫切希望到企业锻炼,但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如新教师要求满工作量、要带班主任、要带各项大赛等),使这部分青年教师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企业难。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新教师进厂对生产环境不熟悉、对岗位技能不熟练,对安全生产意识不够,难以顶岗顶用顶责,这也是企业推诿和消极接受教师锻炼的原因之一。
  2.“三弱”现状
  一是学校激励机制薄弱。37%的职业学校在“职称评审、评优推优、绩效考核、出国进修、项目开发”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待遇和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动力不足。有近60%的职业学校鼓励教师进企业实践并出台相关文件,但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奖励不到位。“文件上有,心里没有;台账上有,口袋里没有”。
  二是校企合作机制薄弱。校企合作缺乏信任和约束,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禁止教师参与核心技术工作,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既保密也保守。
  三是教师选派管理薄弱。一些学校的教科研部门对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缺乏统筹性、计划性和严肃性,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对口安排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锻炼,国培企业锻炼项目成了一些教师的“福利”和“待遇”。
  3.“三无”现状
  一是到企业锻炼无基础。青年教师有一定专业技能,但岗位技能空白,无群众基础,相当一段长时间内不能合作生产,有的甚至会因为影响班组的产量和质量而被排挤。
  二是到企业锻炼无资质。企业的电工、焊工等是国家规定的特种岗位,必须持证上岗,但85%的教师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只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无特种作业许可证和上岗证,这必然使得企业在安排人事和工作时要“另眼相看”。想干不能干,无证上岗要罚款。
  三是到企业锻炼无收入。几个月干下来,不能与职工同工同酬,免不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坏干好无说法。调查显示只有76%的学校对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进行经济补助。
  二、对策研究
  1.严格执行计划
  职校应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每年按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轮流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能安心融入企业3~6个月。实践锻炼内容包括: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与新工艺,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专业设置市场调研、顶岗实习任务设计;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题和技改项目等。
  2.制订激励政策
  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制订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选派、管理、考核文件。制订科学的配套政策,如职称评审、评优推优、双师认定、绩效考核、访学进修、岗位聘任等方面优惠政策,激发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制定卓越教师奖励基金,对在技能状元大赛等赛事中获省级以上表彰的,以及参与企业技改效益显著的直接认定为本校的卓越教师,并享受一定待遇。
  3.做好管理考核
  制订出台《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范过程管理,认真填报申报表、任务书、鉴定表、安全责任书等,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锻炼期满后,由行业协会、企业及学校组成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双师化能力鉴定。递交鉴定文件:提交包括技术革新、课题论文、获奖证明、基地建设等原始材料;提交企业的综评意见,如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专业技能和合理化建议等;提交一份自我工作总结,包括实践工作回顾、技能提升情况、先进生产工艺与设备应用、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情况、行业发展动态及对学校专业开发与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等。
  4.加强校企合作
  依托职教集团和行业协会,夯实校企合作平台,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为专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科研项目攻关,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企业技术进步的双促进。
  5.实现三个转变
  深度推进校企融合还要求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生产服务为主为技术合作为主。技术合作包括技术咨询、产品改造、工艺革新等形式。实践证明,开展技术合作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助于将技术前沿及时映射到教学内容之中,也有助于将在技术服务过程中运用的创新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变走出去为请进来。走出去可能会耽搁教学任务,走出去只是点受益;请进来不会耽搁上课,而且是面受益。三是转变专业课教师坐班制为轮岗制,每年轮岗分流一部分专业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不坐班走出去带项目带团队。
  6.督促实践反思
  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吸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经典工艺、“土办法”,新工艺、新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企业实践结束后,教师要总结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岗位实际及学生今后专业发展需求;反思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提高等;还要反思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实验实训设备的配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档案管理体系等是否科学、先进、合理等。
  总之,以人为本,明确学校、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大职教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义务,创新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机制、模式和平台,积极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不仅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更是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迫切需求!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