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杜微 发表于:2015-11-17 13:39  点击:
【关健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直接影响到社会人才的使用,是大学教育的基本逻辑起点,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业上进行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视角,以期能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和改革思路。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培养人才也是大学最初的使命。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一、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人才培养定位
我院明确了办学定位:秉承“扬儒商文化,育商务精英”的办学理念,为西部地区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立足重庆,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有一技之长的商务类专门人才,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服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1.紧扣区域发展,推动专业群建设
学院围绕市场需求和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需要,主动适应行业和产业需求,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初步形成了五大专业群:围绕重庆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为龙头,电子商务、商务经纪代理等专业为支撑的市场营销类专业群;以商务管理专业为龙头,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群;围绕重庆印刷包装业发展战略,构建了以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为龙头,印刷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等专业为支撑的包装印刷类专业群;围绕重庆“三都”建设,构建了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龙头,旅游服务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的餐饮旅游类专业群;围绕重庆打造内陆地区金融中心战略,构建了以会计专业为龙头,会计与统计核算、审计实务等专业为支撑的财务会计类专业群。
2.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构建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
按照“面向岗位,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全面性、职业性、发展性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对接,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有机融合,校企合作构建面向职业岗位,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人文素质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工学结合实践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五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模块组成,课程设置与内容选取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课程整体构成的“职业性与逻辑性”。学院与重庆中建华会计师事务所等58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和内容,汇编了各专业的课程标准近200种,合作开发43门专业课程,编写了紧密结合岗位实际的实训指导书等30种课程实训资料。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建立了教务处、  (院)系、教研室分工负责,层层落实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制订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实践教学实施细则》、《实训课学生守则》、《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10个规范化教学资料,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考核考评办法,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体系。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依据职业标准,围绕岗位能力需求,构建了循序渐进、校内外相互融合的“二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数50%以上,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各实践环节安排合理、规范有序,保证实训内容与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对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3)建立顶岗实习运行机制
学院制定实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实施细则》等专项管理制度,建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等规范化管理文件,建立了顶岗实习有效运行机制。14 个有毕业生的专业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达100%,共有顶岗实习单位近600个,与近100家主要顶岗实习的单位签订了深度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专业覆盖率达100%。近年来,1106名学生被顶岗实习单位直接录用,占顶岗实习学生的76.25%。
(4)推行双证融合制
学院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技能测评融入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环节,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开展课证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嵌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内容, 构建体现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职业资格证书等级逐渐上升。2014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9.49%,部分专业毕业生达100%。学院加强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参加校内外各层次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5项,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视角
(一)重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问题日渐凸显,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工具主义的严重负面影响,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学开始重拾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课程,人文学科开始由式微走向复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范式,其主要精神是沟通科学与人文,实现两者和谐发展。因此,如何加大人文学科在基础课程中的比重,并取得较好的人文教育效率,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加大创业教育力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剧增的毕业生增量与就业市场容量的张力之间形成尖锐矛盾,毕业生遭遇就业困境。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容量有限,及就业体制尚待完善的客观条件下,增强毕业生就业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0
[2] 王伟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3]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49
[4] 蔡克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5] 常建坤.中外成功创业者素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4.12
[6] 潘懋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J].教育科学研究,2001.2
(此文为《重庆名校史志研究子课题——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史志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