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标志。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配合,而父母与教师的职责更为重大。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事业能否成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资料显示,有关机构对148名杰出青年及115名死刑犯青年的童年与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他们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行为习惯与人格品德方面。由此可见,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后天矫正教育非常困难,同时还潜伏着种种危险。少年儿童的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而父母与教师的责任更为直接,也更为重要。可以说,父母与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所谓习惯,是在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行为习惯是指人们在对具体人、事的行为过程中逐渐固定下来,对人的一生起积极作用的自觉行为。在培养习惯方面,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小学生和中学生应有所侧重。
(1)培养小学生人格化良好习惯——即说了就要做,耐心听别人讲话,按规则行动,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天天锻炼身体,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及时表达谢意或歉意,做事有计划,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等。所谓人格化是指发自真心而形成的良好习惯。有些人见人就微笑就握手,只是一种机械的反应,有的甚至把脸转向另一侧与他人交谈。这都是一种负面的对人不尊重的习惯,是坏习惯。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应当是人格化的,而非技能化的。
(2)培养中学生四类良好行为习惯。①做人的好习惯——明礼孝敬、诚信勇敢、仁爱宽容、谦虚负责、自律公正、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善良奉献、知恩报恩、乐观豁达、善于交往;②做事的好习惯——遵纪守法、做事有计划条理、敬业进取、讲究效率、善于合作、创新守时、接受挑战、屡败屡战、意志坚强;③学习的好习惯——主动学习、三思后问、合作探究、不断自我更新、与课程同步;④生活的好习惯——坚持锻炼身体、节俭朴素、讲究卫生、科学饮食、珍惜粮食。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1)德育量化。一是要明理,要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正面教育;二是要量化,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校纪校规,对学生一日言行进行德育量化评价,对好人好事等进行肯定加分,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否定扣分,让全体学生轮流参与,通过新颖有趣的动态的方式,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三是要促行, 经常开展检查、评比、德育成绩与奖惩挂钩活动,及时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对不良行为要对照要求,及时矫治,使规范落到实处。
(2)强化实践。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想状态,系统设计主题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知荣明耻,学会做人;第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交往、理解、宽容、仁爱、善良、奉献,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以致用,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三,根据《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从小事入手,从我做起,择机教育,适时规范,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动态而灵活地进行如下教育,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成熟而不世故;忍让而不软弱;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自强而不自傲。塑造健康人格,拥有幸福人生。
(3)榜样示范。青少年具有活泼、好胜、喜欢追求新奇高尚、乐于接受鼓励等特点,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班集体中品德高尚、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先进典型,用良好的班风去熏陶感染、鞭策和制约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采用比学赶帮超等办法,帮助学困生、贫困生树立自尊自信,做到自立自强,走向成功人生。
(4)课堂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人格的主要方式。一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教材知识和课堂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塑造功能。让学生不断地学习社会文化,内化社会规范,成为一个具有社会性、主体性、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二是每一个科任教师都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每时每刻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和言行去教育、感化学生。
(5)传统教育。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让学生朗读、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精华,讲解“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人性八德,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用中华传统美德来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
(6)心理教育。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深入实际,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性特点,特别对学困生、贫困生、残疾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更要作为重点,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与其他同学一道,共同进步。
(7)家校配合。学生日常不良行为习惯也与家庭教育有关。因此,要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定期联系、有效配合。通过各级学生家长会,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家长不但要督促子女认真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子女高尚道德行为习惯、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8)个别指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是养成教育极为重要的原则。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因事而异进行教育,正确运用教育手段,才能确保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效促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