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完整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目标。主要是指对有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等方面的培养目标。(2)情感目标。主要是指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取向、观念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3)技能目标。主要是指所学科目中有关的操作技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目标。(4)发展目标。主要是指各学科有关激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发展需求的程度和层次,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目标。(5)自我教育目标。主要是指有关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行为,能力与习惯等方面的目标。
2.积极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突破以“二基本”为目标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教学生“学会求知”的视角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以自己对科学一丝不苟的精神,激发起学生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化学生内在的旧知与学习新知的矛盾,有目的地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认知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心理状态之中,在适时地给予“启”和“发”。
3.在评价中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现象,学生的学是一连串的问题—思考—解答的反复循环过程。师生的交往对话,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不可能在备课时预测一切的,教师既要以学生展示学路为进程,依照学情定教路,还要善于变换,对各种模式进行综合,使教学过程处处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我国学者苏灵扬指出:“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艺术家,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是创作。”愈子夷先生说:“教学法一方面要以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我们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忘记教学具有艺术的特征。而且还应承认教学是特殊的艺术,比一般的艺术更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它不可能完全程序化和工艺化,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这是因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具有极大的情感性、动态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创造是艺术的生命,而创造是忌僵硬的模仿与固定的模式,我国学者查有梁提出的教育模式变换原理指出:“没有反馈调整,不断变换的教育模式,就不可能成功地达到教育目的。”由此看来,善于变换,模式综合应是教学过程优化的重要策略。只有重视教学内容设计,实行以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线的探索,,才能实现在评价中教学。
二、营造情感性教学环境
1.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积极情绪和精神状态是教与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和发展的催化剂,优化教学过程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来调节各教学内容活动的时间。情绪节奏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巨大调节作用。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运用情绪跌宕起伏的变化调控教学活动的节奏。每名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探索、总结优化教学过程的经验,使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及环境氛围)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及发展能力之间达到和谐,使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2.创设师生交流互动的情境,在和谐中教学
我们承认教学过程首先是师生间的交往、对话,是心灵的撞击,那么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学过程的优化只能在民主平等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人格,也只能在民主、平等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火花只能在师生交流互动中迅速地点燃。教师应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权威者变成学生的朋友,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爱生,学生也应亲其师,这样才可能在师生间的对话,沟通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成为精神互通、共同创造的和谐学习共同体。没有思考,就没有学生学习的矛盾运动,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就不会产生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实质性的交往与对话,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以问题为主轴,以思维为主线。而设计的问题必须具备形式上的新颖性,使学习获得新的感受,也要有内容上的生动性,使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还应有方法上的启发性,在体验问题的情境时,从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三、把握好教学活动的节奏
不同的教学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节奏主要是由知识节奏、语言节奏、时间节奏和情绪节奏构成。知识节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安排的疏密变化。要科学合理地作好教学知识疏密布局的设计,难点与重点的处理,讲授广度与深度的把握。使每一个阶段性教学过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各个环节连贯有序、疏密有致、张弛有度,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语言节奏即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思想的发展,注意语言节奏的变化,使学生听得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声声入耳,促进思维的发展。时间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时间的调节,一要考虑教材知识间的联系和结构;二要考虑所采用的具体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的过渡;三要考虑所教学生维持精神专一的注意时间的长短,自我控制意志力的强弱等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