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东方教师的始祖,苏格拉底是西方智者的先师,虽然两位素不相识,但他们在教育教学上都不大重视“教材”。孔子的教育教学提倡“论而不著”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更是强调在“一问一答”中揭示教育内容,这意味着教育内容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文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万变”不离根本,可见教材与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如同臂膀,因此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其实就是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一些答案通过课堂,通过训练一步步地有序的固化在学生的思想中。可是,如果你走进孩子当中,会发现他们大多不喜欢学语文,有的孩子说,老师讲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的“课课通”“字词句”上都有,了解了这些,我们语文老师还会心安理得的“教语文”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语重心长的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一个例子,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可是我们的教师却把“例子”当成语文教学的通天法宝,拼命的挖掘着宝库中的训练资源,他们仿佛就是魔术师,一篇课文能衍生出许许多多的练习题,有些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在语文教研组,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几个语文老师手捧习题在争论着答案是A,是B,细想一下,连老师也弄不明白的目题,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语文和语文教学,学生能喜欢吗?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学突然没有了教材,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还有底气站在三尺讲台上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语文,我就是教材”。
剑师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剑”,画师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有画”。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心中也应该有“语文”心中蕴藏无数传奇,眉眼尽染唐诗宋词,谈笑间纵横经典名篇,一举手,一投足洋溢着浓浓的儒雅之气。那么一篇课文就会引出一组组相关主题的佳作,一篇课文就是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烙印。
要做一个有底气的语文老师,一个会编写的“语文”老师,一个浑身都是“语文”的语文老师就要揭开教材的“绳索”,走出课本,推开窗户,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