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理念
知识的生产速率在不断上升。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曾推测:19世纪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约每30年翻一番,50年代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每5年翻一番。而今几乎每3年就翻一番。新的发现和发明层出不穷,在16世纪时,可称作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不超过26项,17世纪有106项,到18世纪有156项,到19世纪时已达到540项,而在20世纪的前50年中就有961项。仅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10多年中,新的发现和发明已超过2000年的总和。
知识的陈旧周期在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20世纪以前的200年中,可数的12项物理科学重大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逐渐缩短。
此外,R·凯普勒和R·巴尔顿还曾提出知识的半衰概念,用来描述知识的衰退现象。知识的“半衰期”表明的是发表某一科目或门类的文献(文章)中半数以上成为无效的年限。
在知识结构上,由于已有知识多以纸介质存储,人们习惯于国家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原则,并参照形成知识的检索路径。然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逐渐促进人类潜能的开发,推动知识和学科的进一步重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诞生新的知识或学科。人们清楚地看到,在表达知识的系统结构时,需要依据知识的自身特点与不同领域,重新审视知识的结构特征。
二、信息理念
基于网络文明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信息理念。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对由物质经能量到信息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人们已经意识到,物质、能量和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科学实验表明,人类对信息的本质的认识,现在仅仅是处于初始阶段,人们给信息下了多种定义,并在日常生产和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以及哲学等不同范畴内、不同层次上使用了信息概念。
早在1981年,苏联西伯利亚科学院院士叶尔肖夫就在世界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以“程序设计──人类的第二文化”为题的报告中,提出了新的信息理念,并建议营造基于信息技术的文化氛围与空间。事实上,在已经形成的这个巨大的文化空间里,人类的交流方式与交流工具都在产生质的飞跃。
在今天看来,信息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已经超过了不同的宗教、种族、语言和国家,跨越了整个时空领域。基于这样的信息理念,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将其贯穿于成人社会中,而且要求在孩童时期的学生就应基本形成。例如,在美国的“2061”计划(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中,当述及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时,要求学生在八年级结束时应该知道,“在一社会里和在不同社会中,技术──特别是运输技术和通信技术在传播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方面日渐重要。新的技术可以改变文化的价值和社会的行为。”2
人们在信息社会中选择、获取、利用知识与信息的基本意识和能力概括起来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和信息价值。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美国,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于1998年出版了《信息:创建学习的伙伴》,其中谈到的信息素养标准中涉及了以下9个方面:
*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能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对信息创造性地表达;
*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并努力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优秀;
*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3
当前,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来看,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发达国家所追求的共同教育目标之一。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小学、中学和大学,而且涉足其他成人教育领域,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评价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实施理念
根据人类的学习方式来分,学习可分为适应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人们通过适应性学习,获得已有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并可以用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人们经过创新性学习之后,不仅是限于获得适应性学习的结果,而且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与此同时,还能够提出新的问题,生产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时期和工业经济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迟缓,知识更新的周期较长,人类已经养成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各类问题的惯性,这就自然形成了适应性学习的方式。而在后工业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更迭与重组,大梯度地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交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人们必须学会及时地发现新的知识和信息,有效地选择新的知识和信息,合理地利用新的知识和信息,显然人类必须建立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方式。
基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发展,使得个别化的学习和教学成为现实,从而诞生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课程的设计者或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不同类型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上,可以是学生与网络的交互作用;也可以是教师、网络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安排人机的交互作用,许多学生可同时分享一位教师的讲课。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程难度及课程内容。
这些课程实施方式或教学(学习)方式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例如,在美国的密歇根州,利沃尼厄的网络学校就安排有写作、几何、地球科学和电脑网络等多种课程。实际上,在美国的中学,一门学科往往设置多门课程,以便于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选择。例如,高中数学课程,喜瑞都高中就开设11门,雷达高中则多达22门。
美国的大学、中学和小学,主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课程资源,提倡开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各类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力争做到:与人合作、收集信息、自主决策、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全的发展。
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分享知识,同时又拓宽知识来源,美国在线服务公司的网站同其他网站连接,以为其会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当学生面对某一具体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时,或针对某一内容很感兴趣,而本网站或网页又不能提供时,学生可搜寻与此问题或内容相关的近200个网站,及时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从课程实施理念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实施会逐渐诞生新的方式。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交互作用,促进了课程理念的发展。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可以创造使知识和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这些技术日益复杂,为人们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它们可以把很高的信息储存能力与几乎个人化的利用和广泛的传播结合起来。”4在这样庞大的社会背景下,课程的实施中原有的师生关系已经出现了新的矛盾。“如何真正成为称职的教师”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卫星传导技术等对教育的改革和课程的发展来说,将会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普及出版社。
3Wendy:《信息素养》,载《网络科技时代》,2001。
4同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