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信息技术》的“螺旋上升”特色

来源: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一次完成。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即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人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安排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一个课题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扩大广度、增加深度。因而,应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编排教学内容。所谓螺旋上升,就是按照深浅程度、难易程度、可接受程度等,把知识模块拆分开,将相近、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这套人教版的《信息技术》,是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以学生为中心等原则编写而成的,具有比较鲜明的螺旋上升特色,有利于帮助学生不断把相关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联结、组块和结构化,从而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网。

这套教材,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局部上看,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特色。

例如,人教版的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都以“基础篇”→“应用篇”→“提高篇”的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则按“基础篇”→“应用篇”来安排。在“基础篇”里,一般都利用介绍基本操作的机会引入一些“应用篇”要介绍的相关内容,一方面以它们为载体完成基本操作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学习适当地铺垫,学习“应用篇”时,再扩充、加深;在“应用篇”里介绍有关思想与方法的时候,也适当渗透一些“提高篇”要介绍的初步知识,学习“提高篇”时再进一步总结、概括、提高。

又如,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对于初识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此,在人教版教材高中《信息技术》中,把有关文件、文件夹、树型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分散到第2到第4章里的具体任务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地介绍:在第2章第一节里,通过介绍将信息以计算机默认方式保存在文件中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保存文件的感性认识;在第二节里,结合第一节的下载操作引入有关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介绍了两种建立文件夹的方法;在第3章的第一节里,通过打开文件的操作,使学生对文件夹的组织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二节里,通过复制文件的操作,介绍了将图像文件以指定的文件名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的经验,对文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够初步掌握有关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以后,教材再利用第4章详细、系统地讲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树型结构以及路径等概念,进而介绍用“我的电脑”窗口和“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的知识与方法。在这三章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与文件、文件夹相关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宗世哲)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