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在人教版《信息技术》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分析。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风格等进行适当的定量或定性分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从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和作为独立的主体所存在的个性差异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保证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去“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在教材中增加阅读材料、说明和提示等内容,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软件中的“帮助”功能和网络资源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使练习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是学生主体的建构,这里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是一个认知、技能和情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我们主张,除了在教材中渗透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以外,还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完善人格。
4.重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编写这套教材时,我们力求能够使教师无须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放在对知识点的适时总结、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上,放在组织和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
5.遵循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法的原则。这套教材为教师实施多种教学法提供了帮助,尤其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了这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和要求。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的认知建立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逐步引向深入,以达到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这个框架可以通过分解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而形成,也可以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综合而成,它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是节节攀升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材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比较多、比较细。随着学生沿支架逐级攀升,学习的基础越来越扎实,教材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就逐渐减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不同层次的支架,以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教材则更多地运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更加关注对学习主题的确定和对任务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黄应会)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