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时,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信息技术既然是一种教学媒体,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被引入课堂,应当除了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之外,更生要的是促进学业生对该门学科本身的学习,从而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因为它的作用反而削弱了学科课程原本鲜明的个性。
在一次观摩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中,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竹子》一课。在其教学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个耗时较多的环节:屏幕上展示了许多关于竹子生长习性、外形特点、分布地区以及用途的视频图像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交流以了解到更多有关竹子的知识。看到这里,笔者不禁有些迷惑:这堂课到底是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的课程整合还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或是“综合课”?(前面已述,应是语文课)这些内容有利于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吗?是否会转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呢?笔者以为:这样的设计削弱了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假若当时积极引入的是赞美竹子气节、歌颂竹子精神的诗文、典故,同时配以生动的图画;再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学后感参与讨论……那么或许不仅信息技术使用恰到好处,而且能够更加切实增加学生的语文能力吧。
那么,在课程整合中怎样上好语文课呢?以下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课件促进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1.将素材资源库与制作平台相结合,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教学软件,甚至相关的CD、VCD 等资源,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编辑制作出实用的课件,适应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
比如,新实行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两着》中第一首是《赠刘景文》,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学完这首诗后,我又在“小学生必背古诗”等一系列相关古诗词教学软件中抛售了另外几首苏轼的诗文集中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友协这位大文豪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又结合本单元“了解、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教学主题,我汇集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诗歌(其中有些还是学生自己的搜集成果)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朗诵、体会,以帮助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外,由于诗中描写相同事物的诗文播放给学生,体会不同时候事物不同的状态……更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是许多古诗被谱上曲子,变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学生们由读古诗、背古诗到唱古诗,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课件,图文结合,声形并茂,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古诗、爱学古诗的感情,也能使他们更加自然深刻地感受到古诗的特点。
再如上例 中《竹子》一课,若让学生观看了视频或图片资料之后,启发他们结合竹子的外形特点、生长习性去朗诵古诗、体味诗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由古至今人们都喜欢歌颂竹子──那是因为向往它无私(竹子空心)、正直、有气节的高尚情操啊!那么,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也无疑得到了更好地落实与体现。
2.巧妙利用Office里有许多简单易学的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电脑技能,而且会给学科本身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Word是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软件,它可以用来进行文字输入和文字编辑。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使用Word软件,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把语文课变得生动有趣。如在Word文档中输入词组短语,进行词语搭配练习;输入不完整句子,进行选词造句练习;输入生字,进行多角度归类练习;找出生字的部首,用不同颜色标志出来;输入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不同的字体区别于整段的文字当中;进行应用文的写作练习……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让学生认识了多种字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当学生对Word文档的各项使用工具掌握得较熟练时,还可鼓励学生长动手制作电子简报、不仅能够巩固生字、积累好词佳句,而且还训练了他们编辑排版的能力、筛选资料的能力、审美能力……
再如PowerPoint,可以制作内容丰富、图像精美的系列幻灯片,在教学中,充份发挥该软件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例如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将搜集到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资料以目录的形式制作成幻灯片,链接起来,再配上合适的图片;而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把讨论所得的结果以及仍旧存在的疑问按老师的要求或自己列表分类制作成幻灯片(讨论本身还可通过网络同步进行);学习课文之外,还可留有写“学习心得”的一页,所有这些内容彼此链接成系列幻灯片,最后还可与相关网页链接,拓展课文内容,一篇课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们或个人完成,或小组合作,通常会制作出体现个人不同理解、不同审美情趣的精美幻灯片。学生们学得主动、学有乐趣,不仅充分体现了学习主体作用,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网络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信息丰富的知识库和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已成为当今必备的信息素质。
1.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如人教网的小学语文教育资
(http://www.pep.com.cn/xiaoyu)、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www.k12.com.cn)、广东教育资源网(http://www.edu123.com)、中国园丁网(http;//www.tacher.net.cn)、网上语文课堂
(http://www.classbegin.com)、中国诗人网(http://www.chinapoet.net)等等都可谓是一个个完整的中小学数学资源库,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课外阅读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下载优秀的案例、典故、游戏式的练习等,经过筛选加工,用于课堂教学,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我的“自白书”》一课是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老课文,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与今天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较远,在教学中如果强行说教,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积累,才能悟出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供大量的资料,创设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境。一位教师在教学本课时确立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围绕问题,自查渣滓洞网站资灶,观看视频资料,交流讨论,然后再学习课文。即使遇到了较充分的情感积累,在经老师稍加点拔,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围绕主题,使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利用FrontPage编辑制作学习网页,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实践能力。除了教学资源网站,网络本身还蕴藏着更加丰富的资源。因此学习写景散文时,可浏览旅游方面的网站,找到课文描写的著名景点、逼真的图片、生动的视频,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更加切身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精妙。再如还可查找记录名人志士丰功伟绩的网站(网页)促进此类课文的学业习,以及搜索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胜古迹、自然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网上资源,再选择编辑与同类的语文篇章、语言文字的学习层层链接起来做成专题学习网站(页)。在网页制作过程中,同学间可交流展示,或小组协作探究问题,不仅加淀粉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拓宽了视野。
如学习小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教科书中《葡萄沟》一课时,可在互联网上查找到许多关于新疆吐鲁番葡萄沟的资料。有文字介绍、有大量图片,同学们进入互联网真的好似游览了一回葡萄沟一样,不用说印象更深刻,学起来也更带劲。尤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或较难理解的词语,如制做葡萄干的“阴房”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课文中介绍说“阴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但学生没有亲眼见过,单凭想象还是不好理解,学过之后印象也不会深刻。由于网上就有葡萄晒在阴房中的照片,问题就一下子简单明了了。再如理解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光十色”一词形容葡萄而不是用“五光十色”一词形容葡萄而不是用“五颜六色”一词,在欣赏了那些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葡萄的视频、照片后,同学们自然理解到“五光十色”一词更写出了葡萄有光泽的可爱之处!
3.进行网络上的师生互动或生生交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网络的交互性增进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即使是课余时间,教师也可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交谈,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校园网上的留言板、Web quest学习平台等等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讨论,每个人的观点都可更加持久地被他人仔细阅读,从而更加有利于问题的探究。这种网上的信息交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也便于老师更加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同样是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可视化的教学,拿什么对象去进行可化教育》2003.8)视化是一个更加深刻和更加重要的问题。”“同样是计算机应用,但脱离了教学目标本意的计算机应用,即便有多么生动,其教育价值必然反而降低,其教育效果反而失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设计更合理,使教学过程更科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落实得更扎实!那么同理,各门学科都应如此吧。
(作者:许燕 作者: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小学 518052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03.8)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