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要实现三个转变

来源: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教育发展到今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感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正在经历着由于技术的界入而发生的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地变化,加上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使得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改革进程中如虎添翼。今后五至十年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自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我校信息技术课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但是,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教材选用和教法创新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笔者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课把握以下几个转变至关重要。

一、实现由单一技术工具教学向与学科整合式教学转变

信息技术课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局面,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促进了教学手段现代化。但是如果仅仅把信息技术课堂视为传授计算机知识、操作技术或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舞台,那就没有理解开设信处技术课的真正意义。这好比一个人拥有一支非常好的笔并不意味着他能写出好文章、绘出好图画一样。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旨在推进教学过程的变革,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功能的利用,加快教学进度,改善学习效果,并且给学生更多、更新颖的刺激,致使学生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能得到大量发展,并激发其创造出思维的不断发展。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曾把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形象地比喻成金字状,塔基部位对应做的经验,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和参加演戏;塔中部位对应观察的经验,包括观察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影、电视和录音、无线电、静态图画;塔尖部位对应抽象的经验,包括视觉符号和言语符号。在这个知识获取的结构的每个部分,都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的支持。我国1999年以前的中小学教育处于“塔尖之舞”,塔基及塔中部位的教学十分溃乏。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特别是综俣关践课和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一定会打破和改变这种局面。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必然会改变几千年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和参与创造这种文化形态的亲合力,师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数字化学习的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应用软件操作技术以后,师生可以围绕课题拟定任务,努力探索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这一方面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科教学也带来了生机。在确定目标以后,出示示范作品,一般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的确定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但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表现完美,富有个性。如同样是电子板报,其内容可以反映正在学习的文理不同学科知识,甚至利用校园网、互联网加以扩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自主、探究、合作,贯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绩效技术这样会带来更多的知识牵引和交融,学生的综合素质无颖得到提高,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辅导要做到精心、细心、耐心,在辅导学生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创新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带动更多的协作式、探究式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信息技术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

二、实现由只重知识、技术教学到以人为本,渗透德能教育、情感教育的转变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信息素养”的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是在大众文化层面上的,对未来社会劳动者的一般性的要求。面向大众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会越来越显现这样一个特征,它既是大众工具又是社会环境。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

当前,教育学生养成有道德地、安全地、负责任地使用计算机很重要。健康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形成,网络道德等网络文化规范的潜移默化,应该在不断的信息实践中产生,而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产生。目前我校还没有开通Internet,但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的学生在Word文档中或在Win98桌面上放入不健康的文字内容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抓住时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使用观,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我们看到,国际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不受拘束的“漫游”提供了可能。这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面的扩大带来了便利,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陷入网络污染和网络犯罪的陷阱之中。信息技术课应提醒、教育学生明辩是非,加强自律,免受不恳请信息内容的影响与毒害。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情感教育的内容也是很多的,例如以母亲的爱为主题制作一份贺卡,培养学生纯洁的爱;以日益富强的祖国为主题办一份电子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以五一广场掠影为内容创作一组电子幻灯片,引导学生贴近、爱护身边的环境;在学习Excel和Access中以综合课的形式展现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内容,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奋发向上。当学生遇到困难,老师或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学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在课堂上违纪时,老师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责语会引起学生的警醒,进而约束自己,增加自律。当学业生有了点滴进步或成绩时给予赞许,会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

三、实现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向师生动互动、共同发展的模式转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一种“学大于教”的理想境界。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爱学习的教学模式,必然陷入“按键式教学”的怪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理论呈述简洁明了,操作任务明确具体,但绝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倒。有时有意留下悬念,组织专题学习,在自主、全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班级、校园网乃至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情感交流。这里强调的互动即沟通,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大胆挑战老师,老师要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我在组织学生在做电板报时,九年级一位同学在Word的页面视图方式下将显示方式调整为25%,有效地解决了难以控制板面的难题,老师及时肯定她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技巧,认为很有创意,并在全年有推广,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结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里不难看出老师只是充当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主导者。

信息技术本身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在一条知识大河中游泳,处于知识同构状态,学生拥有大量的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搞好角色定位并注意临场发挥,努力营造出纪律严明、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多实践,敢想敢说敢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主体、尊重差异,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电子板报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板报中一定要安排文本、图形、艺术字等元素,这就迫使学生反复应用“插入一图片……”等操作,通过反复探索、互助学习、教师辅导,学生在忙而不乱,思维专注的学习过程中,操作技能得到内化,而“插入”菜单在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中的操作都是大同小异,这就使学生可能做到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当再一次出现同类情形时,学生一般能做到举一反三、广泛迁移。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花艳中学 443000

发布时间:2003-08-26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03.7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