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思路

来源: 作者:刘喻扬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摘要]:本文结合广东省南海市教育局编写的教材《信息技术》,探讨了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阐明了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信息技术教材的必要性,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的内容选取,教材的结构体系与风格,以及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值得研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中小学 教材

跨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学会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发布与应用是新世纪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信息技术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也有过多年的尝试,现在教育部已将它列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并作出了一系列规划。

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石还没有完全形成,而且与各地的经济状况、教学环境关系甚大,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本文结合南海市教育局编写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就有关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教材

199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部分专家起草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任务、目的、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原则等;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进一步指明了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以上 "指导意见"和文件为各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指导依据,然而这些只能是指导性文件,暂时还难以在全国范围内作统一规范和要求,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受各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各学校计算机设备配置相差甚远,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学生基础不同,各地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据199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小学校平均每121人才有一部电脑,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而且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学校和县里的少数重点学校。第二,与中小学其它基础性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石还没有形成,还难以构架相对稳固的教学内容。第三,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大纲"或现有教材的很多内容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信息技术教育成一种动态发展状况。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难以形成一套能完全符合各地区教学要求的统一教材与教学大纲,只能是"一纲多本"甚至"多纲多本"的形式。目前各地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①由国家和各省教育权威机构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权威性,但是由于它往往要考虑到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状况与设备配置,所以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情况,而且这些教材的内容往往有些显得比较陈旧。②社会上的一些短期培训教程。这些教材一般是为成人计算机速成班短期培训所编写的,很难适应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这些教材很多粗制滥造。③各地或学校自编的讲议。这些自编讲议虽然比较适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但是较难保证其质量,而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控制和规范,不利于该学科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般来说,同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平衡,计算机设备配置、师资、学生基础比较统一,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信息反馈相对较快,那么根据这一地区自身的具体情况,编写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系统教材,先在一个地区统一教纲、统一要求、统一规范,然后逐步推广,这才是目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

在建设地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方面,广东省南海市教育局在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作了一些的尝试。南海市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各学校计算机设备配置较为完备,很多学校都建有校园网,南海市教育城域网也即将全面开通,目前南海市已被定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为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响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信息市"的号召,南海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2000年7月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文件,2001年我们又对教材进行了修订,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南海市的地方特色。

二、教材的编写原则

本套教材的编写以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作为指导依据。教材以信息处理为主线,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与应用能力;以"模块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以便于今后的扩充与教学的方便;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从完成各种任务入手来展开教学。另外,教材的编写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考虑。

1.教师的教。要方便教师的教学,尽可能按照教师的讲课思路去组织内容。

2.学生的学。教材的体系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做到图文并茂,以适应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要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方便学生自学。

3.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知识性与科学性。教材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4.注重溶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知识容量越来越大,市场瞬息万变,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材中尽量多宣传现代高新技术,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与规律,注重宣传以人为本的科学创新思想。

6.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将它与其它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稳定性、实用性、可行性。

1.基础性。被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稳定性。被选取的内容尽量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将来能够利用的知识,而不至于很快就被淘汰。

3.实用性。在应用软件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其实用性,尽量选择市面上应用广泛、比较流行的软件,以适应时代潮流,使学生能够学以至用。当然也要注意宣传民族软件。

4.可行性。教学内容既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又要考虑到本地区的教学情况与设备配置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学上是可行性。

在软件操作方面,尽量多介绍各种软件共性的东西,而不过于强调软件操作的特定细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通过几个主要软件的学习,掌握学习其它软件的操作方法。

在内容的安排上可考虑必学部分、选学部分与课外阅读知识。必学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它是学习后继知识所必备的,也是学有所用的知识;为照顾基础较好、对计算机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把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作为选学内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又保证了学科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为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还可以把一些与本学科有关的适用知识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可以在书中介绍与某些知识有关的网站及其网址,以便学生上网查阅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应用能力。

另外,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可以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以适应本地区的教学需要。如我们南海市编写的这套教材,重点突出了Internet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

由于现阶段各学校计算机教育发展还不平衡,所以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的内容不可避免会出现较大的重复,但是不论是其知识性还是系统性方面都要有比较大的梯度。随着今后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规范化,要逐步减少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中的重复内容。

四、教材的结构体系与风格

教材的结构体系与风格一定要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们在这套教材第二次改版时(即将出版),十分注意把信息处理作为主要线索,全书贯穿了信息这一主题。从信息的基本概念、信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入手,引入处理信息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然后围绕信息的存储、信息的管理、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现形式、如何用计算机处理各种信息等,与学生一起学习计算机的有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特别是在网络应用部分,我们结合南海市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会如何上网、如何在网上收集信息、查找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等。最后,设计几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恐龙问题、外星人问题,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通过Internet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与处理,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全书突出了"任务驱动"这一方式,每一部分都尽量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给出一些具体任务,使学生带有目的、任务去学习相关知识,以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巧,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教材既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与严肃性,又力争做到通俗易懂,尽量少出现过多的计算机术语,版式、语句要生动有趣,通俗明了,尽量以图解方式为主,使学生乐意学、容易学、学起来方便、学起来轻松。

教材内容精简,以较小的篇幅溶入了大量的、主要的内容。软件的各种操作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尽量留给学生自己去摸索、去实践,这样既节省篇幅,又使主线清析,不至于使学生在众多方法面前无所适从,分不清主次,同时又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想像的余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精神。

教材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重在应用。对于计算机的一些理论知识,除了必须掌握的之外,在学生入门时尽量不过多涉及,避免学生一开始学习计算机就陷入那些复杂难懂、枯燥乏味的理论泥团,对计算机产生畏惧心理。例如,我们将较难理解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系统等放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等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大量的认识与实践体会之后再来学习,这样才是顺理成章,学生很容易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五、教学上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不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比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强。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都是基础课,而信息技术本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性课程,它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技术含量高,专业述语、名词多,系统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第二,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不像中学数学、物理等课程,一节课往往只讲一至两个定理或公式,然后通过相关的例题就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

2.前后知识交叉性大。它的很多概念、知识点、操作都相互依存,前后交织在一起,使初学者不知从哪里开始学起,这就给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自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3.实践性强。学习计算机往往要边看书、边学习、边操作,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才能掌握所学知识,但往往受设备条件等限制,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教师上课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网。

4.知识更新快、适时性强。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应用软件升级快,书本上所写的东西可能与实际电脑中的软件不相符合,而中小学生又习惯了"书上写什么,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做什么"这样一个学习方法。

5.中小学生自学能力一般比较差。中小学生对老师的课堂讲授依赖性较强,自学能力较差,往往不愿意自己看书。而计算机课程由于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面介绍,很多东西必须要通过自己看书、上机操作、总结归纳才能真正了解。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所以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比较多的困难,教学方法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形成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才能逐步规范这一学科的教学。

参 考 文 献

[1] 李连宁,"面向未来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人民教育, 2000.1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优秀论文集》,4页,2000.5

[3] 陈至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人民教育, 2001.2

[4] 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