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之我见

来源: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内容。以往仅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项孤立内容进行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信息加工处理和运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育替代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编一套好教材。本文尝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纲要”为指导,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

1997年10月,由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下称“纲要”),“纲要”明确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为我们编写信息技术教育教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我们编写新教材必须围绕“纲要”及其它各级指导性文件来进行和展开,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看到:

(1)“纲要”是1997年所颁发的,正如其名称所体现的,“纲要”仍然很大程度上是规范了“计算机的教育”,而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信息化的进程却是一日千里,因而“纲要”未必完全适应现在及将来对信息教育的最新要求。另一方面,现在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准备对原“纲要”进行修改,下一个版本的“纲要”可能会将“计算机课程”改称为“信息技术课程”。

(2)“纲要”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是对全国整体计算机教育的规范和指导,其制订的依据可以说是各方面状况的一种平均水平,是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各地区的计算机设备状况、计算机师资状况及计算机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却千差万别的。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主要原因,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一直存在“一纲多本”甚至“多纲多本”的现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从来就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就算有统一编写,却不可能统一使用),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主要由三方面来源:由各省(市)组织人力统编(也未必能真正统一使用);社会计算机培训性质的教材,多数是一些说明书或纯技术性书籍;教师自编。这样,就使得计算机教材现状存在下面几个问题:由全国或省统编的教材因受各地设备条件和师资水平制约,仍然未能统一使用;社会培训性质的教材不是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所编,其内容及组织结构等不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结构和特点,并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去甚远;因各教师本身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应用技术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自编的教材水平也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现时各式各样的中小学计算机教材都存在着内容陈旧、组织结构古板、行文表述生硬无味等缺点,且未能融合"信息"的教学内容于其中。

中小学计算机教材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更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如前所述,由全国或全省统编及统一使用教材的条件将会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实现。就目前而言,比较理想的做法是由各县(或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信息化程度、计算机设备及师资的配置等状况进行统编和统一使用具地方特色的教材。因为在一个县(或市)的范围内,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会相差太远,同时对各校的计算机设备、师资等的配置可以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可以现实三个统一:统一教纲、统一教材、统一考核。通过"三个统一",实现全县(市)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可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教材要体现适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同时也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一方面要注重适用性和实用性,又不失先进性。

适用性有两方面的含意:①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要适合现有的设备档次、设备规模。因为信息技术教育对计算机设备的依赖性很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有效操作来实现,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一个最大特点。一本不考虑设备状况的教材一则也许不能施教,二则不会有好效果。②对教材内容的选取还要结合现有师资水平状况进行。很难想象,一个未曾熟悉WINODW95的教师能很好地教给学生对WINDOWS95的各种操作使用技巧,一个还没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教师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到网中畅游。

实用性是指所选的教材内容特别是应用性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可容易将所学用之于学习、生活及其它的社会活动之中,能做到学用结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在组织教材内容方面,在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的选取时,要选取哪些目前在社会应用得比较广泛又有迁移性和代表性的软件,比如现时的Windows98、Wps2000、Office97等,而不要选取那些特别专业化和很少人使用的软件。

先进性是指对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注重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由此所牵动的信息化进程正以加速度行进,因此,教材的内容必须对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化现状要有所反应,同时,还要基本适应未来一、两年内设备及师资状况的变化,不能让新编教材只用一年或半年就也过时了、要淘汰了。比如,在南海这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家庭电脑的普及率已达10%以上,尽管建设了电子阅览室或已外接互联网的学校还不多,互联网络技术的教学内容要全面实施现时仍有一定的困难,但由于政府建设信息市的工作已全面铺开,教育信息化也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学校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及学校互上网工程将有近期内有一个大发展,互联网的教学内容可望在一、两年全面推行,因而极有必要在新编的教材中加入较大份量的互联网方面的内容。

中小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的编写,还要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知道,这门学科的教学可分为认知、操作和情感三个领域,认知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中的基本常识和知识,为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是教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门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学科,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孤立进行,必须贯穿于实践操作教学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教学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情感,并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终生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在教材的内容和组织结构上,一定要恰当地将知识和操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并需体现在以应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

3、教材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中小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计算机或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体现社会信息化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要编出“应试教育式”的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除了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的教育外,还应包括以下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和修养的要求。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对维护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意识;对使用和发展国产软硬件的感情和信心。基于此,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如:可在其中加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的应用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等内容,从而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意识、兴趣和认同感;可加入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种法规、条例等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护知识产权、反盗版的意识和信念;加入有关"计算机病毒"、"信息的加密与保护"、"硬件的保养与维护"等内容,可培养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同时,在教材中应尽可能多点加进国产软件、硬件的内容,例如可加入"WPS2000"作为图文编辑软件的教学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并不只是外国人才有能力设计出好的软、硬件,中国人能力并不逊色,只是起步较晚而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为祖国信息建设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经济"是由于社会的日益信息化而提出的,在未来信息化社会,有效的信息不单只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对教育、科学、军事及其它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的能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尤其显得重要,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学生将会在信息化的社会大潮被淘汰。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材中增加多些各具特色的应用软件及多媒体、互联网使用的教学内容,并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机会。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使人类终身接受教育成为必需及可能,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将来更好地接受终身教育。

同时,计算机技术本身就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信息技术的教育不能局限于仅仅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更需要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以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渗透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材内容的编写不能仅注重具体的操作过程,更应适时地加插一些有助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的内容。

(3)训练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能力。

社会的进步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社会的每项事业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这一整体被支离破碎地分割,将会造成一种混乱,社会便难以发展,因此,如何在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中,培养社会成员的团体协作精神和能力,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高速处理和传输能力,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偌大的世界仿佛只属一个"地球村",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更有效协作为成为可能。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优越性能,训练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和能力。在教材内容上,最好能安排一些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安排一些练习让几个学生共同完成。

1、教材的行文表述和组织结构要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特点,并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的发展阶段,心理及认知结构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在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知识的坡度,为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创造条件。学生的年龄不同,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要力图避免教材在表述方法上的呆板、枯燥,重视采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对小学教材的编写需要更加注重这些问题。编写的教材还要生动有趣,富于启发性,版面设计布局要新颖活泼,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诚然,在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内部关系上,较多地存在相对独立或交叉性强的两种特点,例如:"计算机内信息的表示"和"WORD97"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WORD97中进行"插入对象"的教学时,那么就必须同时对所要插入的对象进行教学(已单独教过者除外),而显其交叉性。因此,教材的组织上必须考虑对于这两种关系如何处理,才能使学生通过将独立者联系起来,将交叉者提其共性、析其差异,从而系统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本来并不是什么新的理论,但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而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模式。取于之,用于之,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信息技术教育中,便更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上,对于情景创设、资源提供、学习策略的引导等需要有一定的安排,例如,开发配套的教学光盘或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等,就是一种很好的提供资源的方式。

2、教材内容要与其它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在信息社会中科学具有全息性,各门科学都包含有其它科学的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既在继续纵向深入,同时又在横向伸展,趋于结合。科学的综合化正以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发展着。

在教育领域中,分科型课程结构将逐步被综合课程所代替。1997年7月,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大纲、教材专题论证会",从此拉开了"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的序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推行综合课程已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计算机)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和边缘性,它的发展不但依赖其它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对其它科学的发展起着很大促进作用。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不能自我孤立,为技术而技术,必须将其它学科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渗透于其中,并尽可能地与其它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又有助于其它学科的现代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整体提高。例如,我们在组织“写字板”或“WPS2000”的教学内容时,都可以将语文或数学或其它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范例及练习使用;在"画笔"的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可与美术科中的有关知识结合,介绍色彩、画画工具、画画技巧等知识,同时可与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中的有关作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有机整合;在"MIDI"的教学中,可将属音乐课的一些内容比如“五线谱”贯穿其间;《几何画板》是一个动态的几何作图、构造几何关系、表现数形关系的应用软件,是计算机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最佳例子,在教材编写时,我们可以"几何画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安排于其中。通过将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于信息技术教育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使学生在学习上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3、教材形式和载体的多样性。

传统教材基本上是一些纸类印刷品式文字教材,纸类教材通常显得枯燥无味、表达方式呆板,更难以展示出信息技术教育中蕴藏着的丰富的色彩、友好的交互操作、动感的场面,正所谓"纸上谈兵",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更会对教育方式的变革带来深远的影响。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教材制作成生动有趣、动静结合、声光动影的多媒体教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学习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可以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畅游。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既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信息技术最佳的展现方式。信息技术是一种通过操作和应用过程来展现的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上更不能"纸上谈兵",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不但要组织好文字教材,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制作出与文字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传统的软件及网页)和音像教材等多种形式的教材,从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的教材体系。

配套的教学软件应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有利于教师、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进行探过索式、发现式学习,并要有良好的交互性,不仅要支持以硬盘、光盘为载体的使用,更要作为网络资源的重要内容,在互连网环境下通过浏览或下载使用。

主要参考资料:

①199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②何克抗著《基于INTERNET的CAI课件脚本设计》

③李稚勇:《分科型?联合型?综合型――中小学社会学科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现代教育论纵》,1997年第5期)

(广东省南海市教育局关志光广东省南海市桂华中学陈泰延)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