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而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见异”方能“思迁”──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思迁”的环境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疑)、参与性(进)。
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
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⑴语言要素: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⑵工具要素: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⑶价值要素: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⑷人际关系要素: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⑸形象要素: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所以说,网络及其网络环境能为创新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所以,网络及其网络环境能为创新性学习提供“思迁”的环境。
二、“知法”胜于“守法”──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方法
创新性学习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
我们将创新性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自主探索式创新性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下面说说具体做法
1.基本环节
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
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2.基本过程
⑴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像。
⑵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⑶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
⑷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
⑸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3.基本原则
⑴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⑵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
4.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我们在联入Internet的Intranet环境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学校自主开发研制、已通过专家组鉴定验收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 初中地理电子教材”,经过重组制成MCAI软件,过程A: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流与断流现象,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结果?过程B:演示电子教材软件,进行任务驱动,提出学习要求。过程C:学生上网查阅信息,分析,整理。限定时间。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查阅活动,相机指导。过程D:学生讨论、交流。限定时间。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观点。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教师演示“电子教材”MCAI,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过程E: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过程A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点拨迁移,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课程结束。
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三、“异想”才能“天开”──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环境为教师绝对权威的树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中,教师拥有对学生完全的控制权,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在课堂内外都可以直接、间接地控制学生的活动。学生若有出轨便会受到惩罚,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于课堂上要小,最起码不会直接面对面地控制学生。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权比较大,自己“异想”的天空无限,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收集到任何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拓宽知识面;还可以收集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保证自己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网络是个比较平等的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必担心会受到教师的指责,容易激发起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学生还可以向其他教师请教,可以和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在思想的撞击中产生创造的灵感。
四、“循规”而不“蹈矩”──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观念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比目前在传统环境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网络毕竟是一种媒体,和传统的教学环境一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流、传递方式,因此并不能说使用了网络就一定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力和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设计者、开发者的设计思路、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比如说:如果我们设计出来的网络教材依然局限于现有的教材,仅仅变成了电子课本;如果我们开发的课程严格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把从前学生的听讲、记忆的学习活动转化成网络上的阅读、记忆,不提供给学生其他学习活动的发展空间,不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支架;如果我们在网上设计的协作学习环境一方面授权给学生自由阐述观点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不加说明地利用教师的管理权限对一些观点加以封杀,很多设计上的漏洞都会导致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同样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认识到网络的优势,一方面避免陷入“媒体万能论”的误区,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从本质上而不是仅从网络环境的形式上来解决我们教育体制对于创新能力的束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